考察昝村的易京樓,離不開研究公孫瓚,研究公孫瓚,離不開劉備,劉焉,劉虞,袁紹,而劉備和這些人都有關系。
公孫瓚曾是劉備的貴人和支持者。
劉備與公孫瓚的關聯是一個典型的政治與軍事合作關系,充滿了相互扶持與背叛的復雜性。公孫瓚在劉備早期的仕途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不僅提供給劉備初始的軍事和政治支持,還在關鍵時刻為劉備爭取到了正式的職位和地位。
公孫瓚對劉備的支持
初步贊助:公孫瓚是北平太守,也是有影響力的軍事領袖。當劉備初出茅廬時,公孫瓚為劉備上表朝廷,爭取到了平原縣令的職位。這一舉動可以說是劉備政治生涯的起點,公孫瓚的支持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軍事合作:在討董卓的聯盟中,公孫瓚與劉備再度聯手,共同參加戰斗。公孫瓚的軍隊規模和實力為劉備提供了后盾,使劉備得以在諸多諸侯面前建立聲譽。
提升影響:通過公孫瓚的推薦,劉備得以在更廣泛的政治舞臺上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的知名度并為他后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劉備對公孫瓚的背離
自主發展:隨著劉備自身實力的增強,尤其是在陶謙提供兵力之后,劉備選擇離開公孫瓚,轉而去支援陶謙,顯示出劉備開始尋求政治上的獨立。
缺乏回報:盡管公孫瓚早期對劉備有重大支持,但劉備在關鍵時刻并未對公孫瓚提供相應的援助,甚至在公孫瓚面臨困境時沒有給予回報。
兩人關系的復雜性
利益與情感:劉備與公孫瓚的關系表現出了復雜的利益與個人情感交織。公孫瓚之所以支持劉備,部分是出于對才能的認可,部分也是出于利用劉備的政治考量。
忠誠與背叛:在封建割據的亂世中,忠誠與背叛成為常見的政治手段。劉備的離去,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生存法則的殘酷性。
此外,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公孫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他與時代背景的關系。公孫瓚雖然具有一定的軍事和政治能力,但他在人才使用和戰略遠見上的不足,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同時,他所處的歷史時期正是漢末群雄割據的混亂時代,這個時代背景為公孫瓚與劉備這種復雜關系的發展提供了土壤。
總的來說,劉備與公孫瓚的關系是一個引人深思的節點,展示了亂世中人性的多面性和復雜性。公孫瓚的早期支持對劉備的政治生涯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而劉備的背離則反映出在權力面前,利益和忠誠常常是難以兼得的選擇。
在進入昝村前,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何袁紹要干掉公孫瓚?
在解釋這個問題前,我們要知道,劉焉到底是不是幽州太守?
在漢代,州和郡是中國行政區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行政級別、規模大小以及職能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
行政級別
州:漢代的州初始設立于漢武帝時期,最初為監察區域,并非行政單位。漢獻帝之前,州不定期派刺史去監督,而到了東漢末年,由于天下打亂,中央授權各州刺史總領軍政大權,從而增加了州這一級行政,其職能從監察官變為擁有實質行政權力的官員。
郡:郡在秦漢時期已經作為地方高級行政區劃,直屬于中央,與封國并行,形成郡國制度。在秦漢時期,郡大于州,但后來隨著州的地位逐漸上升,郡的地位相對下降。
規模大小
州:在面積上,州普遍大于郡。例如,荊州下轄九郡,益州下轄六郡。州的設置涵蓋了更廣闊的地域范圍。
郡:郡的面積相對較小,通常包含數個縣。郡的數量遠多于州,全國共有36個郡,后來又增加了一些。
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