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花的看完墻壁上的介紹,就遇到一個旅游團,導游正在給大家講解出土的各種擺件。
身邊有不少人在駐足觀看著,一看就有不少和自己存有一樣心理的人。
鹿呦鳴湊了過去,就聽見導游講解道“觀察一下,這個階段有一個特點,他們會打造一些三足尖底的陶器。
我們對他們的生活進行猜測,他們也許不會像我們現在一樣,有桌子椅子這種生活輔助用品。如果在地上生活飲食,什么樣的土壤條件會要求他們打造這種比較尖的底座底盤呢?
所以合理我們推測,他們的部落可能經常被水淹,才會打造這樣的底盤,這樣可以把陶器比較穩固的放到地上。”
這考古怎么感覺和刑偵好像,先尋找證據,再挖掘證據,最后通過各種證據進行推測。
緊接著就看到了一個鴛鴦鍋?他有著長長的腿,鍋里一個大圓套著一個小圓。
現代的鴛鴦鍋一個是辣的,一個是不辣的,那三星堆的人吃什么火鍋底料,首先排除辣鍋番茄鍋,那時沒有這兩種原材料,菌菇和骨湯或者清水鍋嗎?會不會有水果鍋。
“咱們可以初步排除掉饑荒這類因素導致其滅亡的,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是比較富足不愁吃喝的,有多余的糧食還可以用來釀酒。”剛回過神的鹿呦鳴就聽到這一句,我這是漏聽了多少捂臉。
連忙過去跟上隊伍“三星堆沒有成體系的文字,但古蜀國有,可以找到主要的三本書《史文本記》《華陽國志》《山海經》。
《山海經》里許多怪獸的描寫和這里的一些面具非常接近,所以不少人推測《山海經》這本書和三星堆時代比較接近。
根據專門的檢測法,在這些陶片里測出很多植物殘件,這個地方當時種的最多的就是水稻這一糧食作物。”說著導游小哥哥就往旁邊指引著。
“我們也可以看到貯藏糧食的陶罐和陶壺越來越大,上面也慢慢有了一些簡單的花紋,這也證明他們正在往自己的審美和精神追求方面,做出一些自己的進步。”
跟隨著隊伍到了一個小陶人面前,這個小陶人手腳都是斷裂的。
導游小哥哥介紹道“這個人像跟后面的青銅人像進行對比,祭祀的姿勢和風格材質都不一樣,這個區別主要是因為他們一個是平時的裝扮一個是祭祀裝扮。
也有人說這代表的是他們從陶器文化到青銅文化受到其他文化入侵的影響,所以改變了他們整個的穿衣風格和祭祀的樣子。
在這邊還有很多動物陶豬、陶狗、陶蟾蜍......這些動物有可能是他們已經馴化的日常可以見到的動物。
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部落是吃喝不愁的,農業有水稻,畜牧業有這些動物,偶爾還能喝喝小酒,吃個火鍋燒烤。
他們應該和古代的羌族有一定的關聯,羌族是咱們中華民族里面最古老的一個支派。
這個民族和三星堆最大的相似點就在于他們也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
羌族居住的地點跟第一代蜀王蠶叢位置比較接近,當地還有一個蠶叢石刻。
羌族的羌子是一個象形字,這是因為他們崇拜羊,在這里青銅器上面的鳥頭龍頭蛇頭都比較多,就有人提出,在這片土地上是不是曾經承載過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圖騰崇拜,是某一代蜀王給他們統一起來了,這才形成如此繽紛多彩的三星堆文明。
這邊呈放的是一些裝飾品,里面有一些哪怕是現在想要手工制作出來也是很不容易的。”
鹿呦鳴仔細的看著這些裝飾品,認認真真的端詳了一會兒,很好什么都沒看出來,這東西要是落我手里我說不定反手就直接丟了。放兜里還嫌硌得慌的東西,居然是古人的裝飾品。
古代百姓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