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到明朝了,當時官員人數不斷增加,辦事效率卻屬實一般,把一個和尚提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下,三個和尚沒水喝表現的淋漓盡致,每天上班不是在摸魚就是在摸魚的路上。
“朝廷要求我們統計耕地面積?”
“問題不大,你去翻一翻之前的統計數量直接發過去就行。不行的話改幾個數字發過去也行。”
于是明武宗正德五年和正德十四年的數據都是竟然雷同的四億六千九百七十二萬三千三百畝。同樣嘉靖皇帝時期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這真的是不能領種植補貼,要是一畝地每年發個十幾文的補貼,官員在農忙時去地頭溜達一圈,百姓們都搶著給你報自己有多少畝田地,最近新開了多少田地。
張居正看著這些被呈上來的折子都要被氣樂了“這誰家老頭身體這么硬朗,都150多歲了名下還有幾十畝地,天天下地干活;還有這個家里六個壯勞力才十畝地,還養了十幾個小孩,這十畝地種的是金子?
就算造假你好歹讓他自圓其說,這種稍微有點常識一眼就看出造假的東西你們也好意思拿出來。還有這些我都不想看,核心數據幾個部門送上來的簡直就是一人一樣。有誤差可以理解,但你這已經不是誤差了,你那叫鴻溝......”
面對現狀張居正開始實行變法先是對官員下手制定考成法,再直接點來說就是業績KPI。
他給每個官吏一份工作清單,每天要做哪些事情,一些事情必須哪天之前完成都有詳細的規定,每干完一件事兒就去找領導蓋章。如果沒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看到后面的二三四五個人了嗎?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一時間裁撤了許多上班摸魚的混子。
全國的人口土地你們給我仔細徹查一遍,以后稅收就沒必要搞的那么麻煩了,一步到位,直接核定每畝地該交多少錢就行。
想法是好的,但執行就另說了......
只用了三年時間就查出了結果,就這執行效率快到飛起,讓人難以相信。
在我們這個交通信息極其便利的時代,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安排的時間都是從2022年到2025年,大概需要3~4年時間。
如果你說土壤普查包含土壤類型性狀等等,那我們看看明太祖朱元璋,他普查土地和人口花了多長時間,你們普查土地人口花了多長時間。
不會真有人認為KPI淘汰制能比過把刀架在人脖子上的效率吧!不會吧!不會吧!
被殺的人頭滾滾都剎不住的風氣能被一紙文書搞定?
顯然不可能,張居正的想法是沒錯的,但下面可操作空間實在是太大了,富商大賈賄賂官員少報土地,但這么多的地消失個百八十畝但總不能全部消失!
“我這人心善,見不得百姓們一個個手里就只有那么點田地,就記到他們名下吧!”結果老百姓一家人只開了十畝的地報上去的有二十畝,要交二十畝地的賦稅。
百姓獲得了名義上的田地,又多了該交的賦稅。簡直就是雙贏!
百姓們也不樂意了,我明明只吃了一碗粉,卻要讓我掏兩碗粉的錢,這還有天理嗎?反了反了。”
明朝不少百姓目瞪口呆,“原來是這樣,我就說后世百姓喜歡的官員肯定差不到哪去的,這群貪官真該死!明明是對咱們好的政策結果被他們搞成這樣。”
“嘿!這上頭坐的皇帝只要不傻就肯定不會收咱們好幾遍稅收的,要是把咱們逼反了對他能有什么好處。”
“那你還天天罵皇帝老兒?”
“他是當皇帝的,管不住下面這些人我不罵他罵誰。”
......
“要完。”洪武時期的大臣們腦子里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