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山已在報告里提出修一條長度十二公里,標準三級公路,雙車道運行。
當時把報告交給林國梁后,李仕山就把這事忘了,沒想到方案竟然通過了,這還真是一個意外之喜。
李仕山立馬起身,拿起大衣,興沖沖地就趕往交通局。
到了交通局后,對接這個方案的是綜合規劃處的周處長。
不過李仕山看到了最終的批準方案后還是有些小落差。
因為最后決定給村里修的路并不是水泥土,而是在原有的山路上進行擴寬、壓實,相當于先把雙車道的路基做好。
不過這個樣子李仕山也很滿足了,只要路面拓寬了,路面強度足夠了,那大車就能到村了,雖然路上需要的時間會長很多,但至少是能通汽車了不是。
李仕山看了看批復,給撥了十萬的修路款。
這個時候周處長又說了,這筆款子交通局會直接撥給李仕山,讓他自己找人干,路修完以后來交通局備個案就行。
李仕山聽完后有些意外地問道:“這個不合規矩吧。”
誰知道周處長很不在意地擺了擺手,笑瞇瞇地說,這個項目你自由發揮,最后只要有施工記錄,驗收手續就行。
李仕山怎么感覺這話里有話的意思,再仔細一問才知道。
這個項目是魯書記私下囑咐交通局長的。
局長也是費盡心思,從其他大型項目資金里分了一點出來,拿給李仕山修路。
這個程序屬于非常規的,所以也就不在計劃內,不存在審計問題。
也可以這么說,李仕山拿到錢不修路,全部自己花掉,估計也不會有人找他什么事。
周處長臨走前還十分羨慕地說道:“讓市委書記親自安排修李鄉長老家的路,這么多年自己還是第一次見,這待遇也沒誰了。”
李仕山離開交通局的時候那是相當地開心。
這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村里終于有一條直通鄉里的路了,而且自己剛好可以拿修路作為理由遠離鄉政府,避開韓青松和趙飛宇的紛爭。
李仕山此時已經做好了決定,這次回村里后就不出來了。
自己安心地修路和搞自己的板藍根種植,堅決不理會鄉里亂七八糟的事情。
回到村子后,李仕山就把市政府出錢修路的事情告訴了村民們,這個消息讓鄉親們再一次激動萬分。
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要想富,先修路”。
可是李家村子太窮了,根本拿不出錢來修路。
眼前這條從村子通往鎮子上的山路,也是祖祖輩輩,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
現在終于有錢修路了,而且是二十萬這么多,這已經能把那條山路修得很好了。
李仕山和村支書李林遠商量了一下,既然要修路,那就要往好里修。
他們決定還是要在外面找專業人員過來,該上機械上機械,該買材料買材料。
專業人員其實很好找,說白了就是修路的施工隊里找一個有經驗的工長,工資給高點,人家也是愿意來賺一筆外快的。
接下來的日子里,李仕山忙得飛起。
一邊是村民對種植板藍根的土地進行深耕的事,另一邊是和找來的工長沿路勘查通往鎮子上的山路。
深耕土地李仕山交給了李林遠,自己也就是偶爾去看下。
李仕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修路上面。
他先是和工長把山路仔仔細細地勘察了一遍,然后又開始制定詳細的修路方案和預算。
最后經過計算,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這條十多公里長的山路,預計花費25萬左右。
本來李仕山想著多出的五萬自己掏呢,李林遠卻立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