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患病,在痛苦掙扎后去世。
有傳言說他是因為在與曹操的決戰中失敗而悔恨,又因心力交瘁而患病,但真相并不確定。
可以確定的是,他在領地內施行仁政,很多百姓都為他的去世而悲痛。在他活著的時候,就連曹操也不敢輕易對冀州動手。
雖然在官渡和倉亭之戰中敗給了曹操,但他無疑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之一。
他生前令人遺憾的是,在重要的分岔點上總是做出錯誤的選擇。
沒有明確確定自己的繼承人,這成了他最為痛心的失敗,也成了袁家衰落的導火索。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
原本應該是長子袁譚繼承家業。
然而,袁尚容貌出眾,深受袁紹寵愛,他心懷野心,于是引發了繼承人之爭。
袁譚身邊有辛評和郭圖輔佐,袁尚身邊有逢紀和審配。
在這種情況下,袁尚搶占了先機。
在袁紹去世時,被任命治理青州的袁譚還沒回到鄴城,袁尚就完成了繼承的手續。
這讓袁譚大為憤慨。似乎是審配偽造了袁紹的遺言,但無論怎么說,都已經太晚了。
這種情況下,袁譚擅自自稱車騎將軍,駐扎在鄴城附近的黎陽縣。曹操趁機想要利用袁家的內亂,向黎陽縣發兵。
雖然兄弟之間有矛盾,但這是國家大事。
袁譚向袁尚請求救援,但沒有得到袁尚的回復。
袁譚大怒,斬殺了作為監視者跟在身邊的袁尚派的逢紀。
“怎么辦?我們自己能打敗曹操嗎?”
“如果黎陽縣失守,下一個就是鄴城。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援軍一定會來的。”回答袁譚問題的是辛評。
審配本來就和逢紀關系不好,他等著逢紀被袁譚殺掉后,才決定派出援軍。正如計劃的那樣,逢紀被殺后,他準備向黎陽縣派兵。
但是,袁尚提出了異議。
“等一下。派去的援軍可能會被哥哥據為己有。”
“但是如果不派援軍,黎陽縣就會落入曹操之手。”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親自去當援軍。”經過這樣的爭論,袁尚決定親自前往黎陽縣。
袁家陷入危機,匈奴單于呼廚泉進攻司隸河東郡的平陽。
袁尚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以及袁紹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響應了他。
司隸校尉鐘繇在平陽抵御呼廚泉,但面對郭援等人的增援,他無法抵擋,只好向西涼派使者求援。
因為曹操正忙于攻打黎陽縣,所以他只能向外求援。
前往西涼的是京兆尹新豐縣縣令張既。
張既到達馬騰的居城后,苦口婆心地勸說,但馬騰一直不肯點頭。
實際上,馬騰已經和袁家達成了密約。
就在張既快要放棄的時候,馬騰的部下傅干出來幫忙。
傅干認為馬騰接近袁家很危險。
“馬騰大人,自古以來就有‘順應仁德者昌盛,違背仁德者滅亡’的說法。現在,擁護天子的是誰,違背天子的又是誰呢?”
“這種大道理就別說了。現在的問題是,誰能讓西涼的戰士們熱血沸騰。”
傅干明白,用道理說服這位主公是不可能的。
本來馬騰是站在曹操這邊的。他改變立場是因為覺得在袁家失去頂梁柱袁紹的逆境中更能激發斗志。
既然這樣,那就放棄正面進攻。
“如果以瘋狂為理由違背仁德,就會重蹈董卓的覆轍。現在如果幫助曹操大人,馬騰大人的功績將會名留青史。”
在西涼,董卓的名字幾乎是禁忌。這句話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