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糾集兵力勤王,誓保上京不失,為何要在中州設下防衛?
唯一的解釋,許青云心懷叵測,或者…謀反!
當即有兩個縣承站出來質問。
回應他們的,是質疑上官,杖斃!
就這樣,所有主官屈服了,返回各自州府,準備遷徙事宜。
一同隨行的還有許青云派出的官兵。
從他們離開鄭城起,這些官兵會全天候跟在他們身邊,護衛他們的安全。
可真的是護衛嗎?
他們心知肚明。
兩日后,十一月十四日,原本和倭寇激戰的府兵接到了一道不可思議的命令。
隨后,在府兵的掩護下,逃亡的濟東百姓,踏上了一條更遠的逃亡路程。
沒了府兵抵抗,倭寇立刻狂性大發,他們數日間便占領整個濟東府,并在所有城池村莊搜刮。
可是,原計劃的燒殺搶掠,沒了百姓,就只剩下燒和掠,獸性大發的他們,覺得少了一多半的快樂。
所以最終,他們把目光看向了一些不愿走的人。
官府的號令,并不是誰都會聽的,比如某些詩書世家。
大豪之后,千年的朝代更迭而聲望日隆,紛爭卻不受其擾,他們才不會像流民一樣逃荒。
哪怕倭寇,他們亦不怕。
圣人澤宇內,仁義之教化能被歷代皇帝推崇,自然也能征服倭寇蠻夷。
即使無法征服,也只是家財敗盡罷了。
這沒關系,只要大儒之家風和傲骨猶在,錢財還不是予取予求?
可惜,他們想錯了。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后面更精彩!
讀書世家的大門敞開,來犯的倭寇在懵了數秒后,眼睛立刻放著綠光,嗷嗷叫著撲向驚慌的丫鬟。
正妻和小妾自然也不能放過。
而世家的男丁們,倒是沒有被嚇破膽,他們一字排開,人手一本大儒經傳,滿身正氣且心無旁騖地誦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可惜,沒有君子,只有耳邊傳來女眷的呼喊。
還有呼嘯而至的倭刀。
“八格牙路,耽誤抓花姑娘,全都死啦死啦地干活...”
倭人對所謂的經傳視而不見,對著一眾男丁便展開了血腥屠殺。
長者驚愕地倒下,至死也不明白,明明中門大開,是歡迎客人的禮儀,這些倭人非但不守禮,反而未出一言便麾下了屠刀。
倒是些年輕子弟,也倒在血泊中,卻做了明白鬼。
他們終于想清楚,在大刀和蠻夷面前,儒風就是狗屁不通...
地主,豪紳和商賈們,則沒有這些歪歪繞。
他們很多都沒有搬離。
明眼人一看便知道,官府大遷徙,定是又有哪個王爺或者大官在搞事情。
不出三天,必有造反的消息傳過來。
但他們才不會帶著家財去送上門。
自古以來,謀反者哪個不是拉攏他們這些富戶,并許下高官厚祿。
所以他們在等,哪怕等來倭寇,他們也不怕。
與反軍相同,倭寇也需要他們這些地頭蛇策應。
這事他們也不是沒干過,倭寇上岸搶掠,他們還接應過,并得到了不菲的好處。
更何況,財可通神,倭寇只是貪財的人,虛與委蛇行不通,暫時加入也無妨。
可是,這次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