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已訂立初步聯盟,三方共議,在三月之后兵鋒指往高句麗之境。唐皇承諾,平定高句麗后,其疆土的一半將贈予新羅和百濟。新羅與百濟,則需向大唐俯首稱臣,年年貢獻貢物。即便這最后條款甚為嚴酷,然百濟與新羅均表示接納,皆因大唐乃泱泱大國,其威赫令人敬畏。更何況一旦高句麗覆亡,大唐便有可能借機揮師討伐,這獻貢之舉亦可視作自保之道。聯盟之事既定,程處憂攜眾歸返大唐。
由海道重歸繁華的京兆,李積與張世貴心中皆敬佩程處憂之智辯。三日之內,會談成事,非止使新羅百濟合兵,竟還能令兩國尊大唐為宗主。何謂不戰而屈人兵,此事令二人豁然開朗。李二派程處憂前去,此舉于心中亦是深感贊賞。
對于新羅和百濟肯同意見,程處憂則略有輕視。兩國聯盟一是目睹了七百陷陣營威嚴,二則是為謀求更多利益不得不許諾。新羅與百濟互有沖突,不答應的話,恐難逃大唐兵鋒,所謂臥榻之側,怎容他人鼾睡。大唐決心攻高句麗,豈能再有別國違逆。
程處憂的船隊于海上行進時,長安城里,蜀王李恪得知程處憂已順利與新羅、百濟洽談妥當。
“怎可能,那小子是如何在無聲無息間深入高句麗?”李恪疑惑地問。
“王爺,他似是走的海路。”左偉回答。
“海路,此子玩手段倒是精妙。”李恪臉色鐵青,程處憂未曾走陸路的消息,打亂了他所有的計劃。“王爺,現在該如何是好?”左偉又問。
李恪無力地倚在椅上:“你先準備一份厚禮,待他回京,我要宴請此人。”
左偉領命離去,未再多言。
踏上山東的土地,程處憂才真個釋然下來。百濟距離山東不遠,海上的波譎云詭難以預料,如今上了陸地,總算少了一層憂慮。一月跋涉之后,他們終于回到京華。
條約成局,李二喜形于色,對程處憂自是不會吝嗇恩賜。至于晉升職位暫且擱置,他已是三品大將軍,再升一步便是二品,可并肩長孫無忌。然而珍寶金銀無數,已令程處憂心花怒放。
程處憂府上的北苑,他與長樂公主、薛仁貴以及柳金花共進晚餐。薛仁貴放下碗盞正色道:“大哥,攻打高句麗即將提上日程,我也要一同前往。”
“那是自然,待定下誰為主帥,我自會舉薦你。”程處憂笑道。
“呃,大哥你不一同去嗎?”薛仁貴驚詫,他深知程處憂乃左衛大將軍,這樣征伐大事,程處憂理當參與。
“我要說我不想,可能嗎?”程處憂攤開手說道。
“為何?”薛仁貴不解,這建功立業之良機,人人都趨之若鶩,為何大哥卻生退意。
程處憂哈哈一笑:“仁貴,你可知我最大的志向何在?”
“呃,馳騁沙場,封侯拜相?”薛仁貴試探著問。
程處憂嘴角微揚:“我最大的志向,是混日子等退休的天字第一廢柴。”
“噗……”薛仁貴和柳金花不約而同,一口飯嗆入口中。
這個志向真是別致,這是他們頭一次聽說。至于長樂公主,此刻已司空見慣,起初聽聞亦是驚訝萬分。
“這段日子陛下讓我東奔西走,累得半死,這官位實在不適合我。”程處憂開口說。
當官太疲累,上次平定僚人造反以來,便無幾日安寧。攻打高句麗這事,他避猶不及,斷然不會參加。
上次僚人造反尚且令他筋疲力盡,更勿論征討高句麗之艱難,此事他是萬萬不愿去。
“大哥,真不一同去嗎?”薛仁貴依舊不甘。
與程處憂并肩作戰多次,他知道對方戰力非凡,能以一敵百,戰場上無人能敵,若不去豈不是浪費了這番英勇。
“不,不去,我是堅決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