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而莊嚴肅穆的宮殿之內,眾多朝廷大臣們齊聚一堂,他們身著華麗的官服,整齊地排列在朝堂之上。而那高高在上、氣宇軒昂的李世民,則穩穩地站立在朝堂中央,宛如一座堅不可摧的山岳。此時,一陣低沉而有力的聲音傳入了他的耳中——原來是一名手下官員正在向他稟報著有關民間出現所謂神跡的消息。
"諸位愛卿,今日大家都聚集在此,對于這民間流傳開來的祥瑞之說,你們有何看法呢?" 李世民目光如炬,掃視著下方的群臣,語氣沉穩地問道。
話音未落,只見長孫無忌緩緩站起身來,向著皇帝恭敬一禮后,朗聲道:"啟稟陛下,依微臣之見,此等奇事乃是上天庇佑我大唐之兆啊!這從天而降的神跡,無疑昭示著我國運昌盛,必將長治久安!" 他的話語鏗鏘有力,充滿了自信與豪邁之情。
然而,就在這時,原本沉默不語的人群之中,突然走出一個身影。此人正是平日里極少參與早朝的程知言。此次他特意前來,便是為了薛仁貴一事。當聽到長孫無忌所言時,程知言心中暗自好笑。原來,昨夜那場絢爛奪目的煙花表演,竟然被誤認為是神跡降臨。他不禁無奈地搖了搖頭,同時狠狠地瞪了一眼搶先發言的長孫無忌。
李世民何等敏銳之人,自然察覺到了程知言臉上那不尋常的神情變化。于是,他開口追問道:"程參軍,你似乎對長孫愛卿的這番言論持有不同意見?不妨說來聽聽。"
程知言聞聽此言,毫不猶豫地向前邁出一大步,然后拱手施禮道:"回陛下,微臣認為,在未經過深入調查之前,切不可輕易相信這些流言蜚語。僅憑市井間的傳聞就將其認定為神跡,實在過于輕率和魯莽。況且,身為朝廷重臣,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審慎的態度,豈能如此輕信盲從,豈不辜負了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他的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問題所在。
“哼,戍衛者眾親歷此事,數百兵勇口說之能為虛妄乎?” 長孫無忌一聲冷笑。
侯君集也隨之附和:“駙馬腹藏珠璣,天下奇聞無不了如指掌,此‘神跡’駙馬豈不心知肚明?”
程知言淡笑:“兵勇目睹確非妄談,然其事非神奇也屬肯定。
神異之因,待到夜晚,眾卿自然得知。”
侯君集嘲諷一笑:“如此言之確鑿,難不成駙馬早已知曉原委?”
程知言嘴邊微啟:“侯君集啊,勿以愚昧視無知,世間諸多神秘,解不明晰之事并非無法解謎,神跡之稱,此亦非難。晚間一切昭然,爾等所謂之迷,皆可解矣。”
李世民聞之一振,言:“講來,此是如何所致。”
“皇上,此事至宵必曉真相,即便非神跡之驗,陛下仍將樂在其中。” 程知言答道。
李世民點頭稱許:“善,朕等候之,若是使吾失歡,毋犯欺君之禍。”
聽聞程參軍言語,唇角微翹:“又有何罰,可換新意?”
此事便議定了,臣等或疑心起,望程參軍揭秘祥瑞。
李世民環視群臣:“無他事,退朝。”
程參軍言猶未已,復啟圣喻:“陛下,薛仁貴記憶尚存乎?”
聞言皺眉,李世民憶昔年神賜賢臣,點頭承認:“記矣。此事如何?”
“薛仁貴今已居將軍高位,身強力壯。未習兵策,仍有望舉薦于李靖將軍麾下,修習兵略。假時日,定為我大唐砥柱也。” 程知言奏明。
李世民頷之:“倒是有此忽略,如卿提議,遣往蘭州。此時李靖正與吐谷渾對陣西北。”
“諾陛下。” 退朝之令行之,程知言退去。
事后,朝堂中人紛紛散退,侯君集及長孫無忌面色深沉。
大唐吐谷渾一戰必不可避,戰局之險可想而知,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