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提亞說到這里,從青石上站起身,走到高崖邊,居高臨下俯視著科林斯港。
“科斯林是一個可怕的城邦。三年間面對海上沖突,港區非但沒有衰落頹敗下去,反而迅速擴大,新建了船塢和碼頭,豎起箭塔,筑起新的城墻,將港區與城區相連。現在的科林斯城,比三年前更加堅固,更加難以攻破了。”
塔納托斯和帕西提婭也站起來,走到赫斯提亞身邊,遠望著科林斯。現在的科林斯已經被綿延的營帳包圍,看來是珀爾修斯終于解決了自己的統治危機,拉起了真正的反科林斯同盟。
不過科林斯在這種兵臨城下的緊張時期,港區的繁華卻依舊不減。往來的商船、貨船、漁船穿梭如織,商人、商隊自由貿易,除了城門緊閉,陸路不通,海上竟是沒受一點影響。十余艘三十槳戰船、五十槳戰船簇擁著七八艘大一號的二層槳座戰船,以及三艘高大的三層槳座戰船,散布在科林斯運河兩邊1斯塔莫特斯(約28公里)的廣闊洋面上,警戒守衛著,完全掌控著整片海域的制海權。
三層槳座戰船,就是塔納托斯在夢境中向娜芙普利都和卡德摩斯展示過的大型戰船。
這“大型”以現在來看當然是笑話,但在青銅時代的希臘,卻是不折不扣的海上霸主了。因為那個時候的船大都是沒有龍骨和甲板的平底船,稱為“納斯”,船長幾米到十幾米,吃水很淺,每條船最多載三五十人到七八十人,靠著弓箭與接舷肉搏作戰。也只有在愛琴海周邊這種平靜的,島嶼遍布的海域里,才能作為戰船使用。
除了“納斯”,各城邦主力戰船,就是單層槳戰船,也簡稱長船。這種船小的三十槳,大的五十槳,基本上還是平底,不過有了龍骨,有的也加裝了甲板,用以保護劃槳手,而弓箭手和戰士則在甲板上列陣。
大的五十槳戰船已經可以達到三四十米長,除了五十名劃槳手,還能容納同樣數目的弓箭手和戰士。這種戰船船艏裝有青銅撞角,可以靠劃槳沖鋒撞斷敵船,對于“納斯”很有殺傷力。基本上各城邦海軍都是以大型五十槳戰船為主力艦,搭配三十槳戰船和納斯船作戰。
但是,有了塔納托斯夢境指點的科林斯,已經在單層槳戰船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雙層槳座戰船和三層槳座戰船。這兩種船在長度上并沒有比單層槳戰船長多少,在高度上卻是翻著倍往上漲,因此整船質量、吃水和載人數量都顯著提升。尤其三層槳座戰船,歷史上直到羅馬時期,都是地中海各個國家海軍的主力戰艦。
三層槳座戰船,在沖撞時慣性大殺傷力強,在射箭時有高度優勢,在接舷時載人數量多可以容納更多戰士,所以在這個時代,已經可以橫行海上,無人能敵。
更重要的是,三層槳座戰船技術代差不大,在單層槳戰船的基礎上,計算好重心、浮力等要素,就能建造出來。有塔納托斯的夢境指點,科林斯那么多人才,造出三層槳座戰船不難。
不過,三年時間造出了三艘三層槳座戰船,還有七八艘二層槳座戰船,配合十數艘三十槳戰船、五十槳戰船,將整個海軍艦艇徹底更新換代,而且完成訓練、實戰形成戰斗力,也只有科林斯這樣強盛高效的城邦能做得到。
而且,這些應該不是全部。外海應該還有,科林斯真正的海軍力量,應該有現在看到的兩三倍。
“現在的大海已經是科林斯的天下。反科林斯同盟雖然人多勢眾,但還沒有一個城邦能造出那樣巨大的戰船,所以正面戰場無法匹敵,只能靠游擊騷擾。”
赫斯提亞說著,指了指包圍科林斯的綿延營帳:“不過海上的戰爭終究是輔助,決勝,還得看陸上。”
她回到青石旁,三人重新坐下。赫斯提亞道:
“珀爾修斯深陷統治危機,無力組織反科林斯同盟,但他自己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