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想下令全軍沖鋒,給夏侯淵些顏色看看,剛才還叫囂的夏侯淵忽然調轉馬頭,向后方趕去。
史辛只好暫停沖鋒,率領大軍跟隨。
過不多時,兩名鷹部斥候傳來消息:在夏侯淵的前方一直有三支大軍在不斷前進著,呈“品”字型結構,各有三萬余人。
左邊一支由張遼樂進統率,右邊一支由徐晃張郃統率,前面一支由李典、于禁、夏侯惇以及軍師程昱統率。
倒是沒看見郭嘉和曹丕的身影。
諸葛亮一直在暗記走過的路線,聯系到斥候的話,馬上識穿了曹丕的意圖:“主公,曹丕一直向西南邊趕,恐怕是要回襄陽啊!”
他進一步解釋:“他明知道你受了曹操的恩德,不會對他們這支部隊下死手,因此擺出這樣的陣型,好整以暇地撤退。我更估計,他和郭嘉已經率領著最親信的五萬人快馬加鞭地趕回襄陽。而后面這十萬人,則是為了拖住我們的行軍速度。”
諸葛亮分析得非常透徹,史辛深以為然。當即下令讓魯肅帶著余下那七萬人和所有糧草輜重,與本軍匯合。既然曹丕一心撤退,這支部隊留在彭城也沒什么意義。
史辛對這一仗志在必得,他們之前就討論過勝利之后軍隊該如何分配,這十五萬大軍就當做是為了防備益州提前作準備吧。
就這樣,兩支軍隊一前一后,一追一趕,夏侯淵率一萬軍在中間策應,保持著詭異的平衡,走在豫州的大地上。
史辛當然不會讓曹丕如愿進入襄陽,要是那樣的話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收服荊州。他早在決定尾隨曹軍的時候已作出相應部署,小金銀被派到兗州傳遞信息。
這一路上史辛也沒閑著,從十五萬人當中抽出五萬,分成二十支小隊,開始收服豫州和揚州的各大城池。
五萬人聽著不多,但以史辛如今的實力,以及曹丕一心逃亡的態度,這兩個州早已風聲鶴唳,大軍到處所向披靡,敵兵逃的逃降的降,過程意料之中的順利。
被派去揚州統領全軍的人是孫策,他出身江東,對那邊最是熟悉。而被派來豫州的是徐庶,他之前在豫州也是經營日久。
作為早已運轉自如的國家機器,史辛以及手下的文臣對治理州城早已得心應手。隨著對當地政治的牢牢控制,經濟、文化、情報等工作開始向豫州和揚州滲入,大量人才的輸入,兩州很快就會融入到北方五州中去。
有句話叫哀兵必勝,曹軍主公新亡,全軍上下被悲慟包圍著,將士們都有決一死戰的決心。
只是任何情緒都會有緩解的時候,這幾天里史辛一直尾隨,給曹軍巨大的壓力。他們曾回身試探,史辛要么就靈活地避開,要么就守得像鐵桶一樣,根本奈何不得他們。隨著時間一過,悲憤的情緒逐漸褪去,恐慌蔓延開來。
史辛為什么一直吊著我們不放,卻又不來打
大公子到底想干什么?行軍如此緩慢,就不怕史辛一鼓作氣沖殺過來?
我們到底在干什么?是逃走,還是用計
就連軍師和將軍們也搞不懂曹丕和史辛在搞什么。郭嘉曾數次問起此事,曹丕都不答,反問派去司馬懿那邊的使者有沒有回音。
唇亡齒寒,這是曹丕想到的最合理的理由,而且自己表明了會俯首稱臣,司馬懿沒有拒絕的道理。
令他絕望的是,等待幾天之后,司馬懿毫無反應,使者石沉大海。
又過幾日,使者是回來了,得到的回應是:司馬懿正在修煉的緊要關頭,壓根就沒接見他們。只有剛從北邙山鎩羽而歸的李儒、鄧艾等人稍為接見,對曹丕的請求亦不敢擅作主張。
曹丕頓時急了,如果沒有司馬懿的支援,就算進得襄陽也被圍困。于是,他下令加緊行軍,在六日之后終于進入襄陽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