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的陳教授聞言繼續補充道:“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里屬于西北干旱地區,本來樹木就少,更不用說竹子了,所以那時候大多數游牧民族還是用這一類的骨簡較多。”
幾個學生聞言連連點頭表示明白了,一邊的宋晨陽也是漲了見識。
將地上能看清字體的骨簡篩選出來打包裝好之后,一行人在宋晨陽的帶領下這才來到第四個通道中的這間煉丹室。
這間石室里面的光線不錯,大家一進來之后就被放在石室中的那鼎煉丹爐驚住了。
如此大的一個煉丹爐,而且制作的還異常精美,一群人圍在煉丹爐前就仔細的研究了起來,脖子上掛著相機的那個年輕人對著煉丹爐就是一頓拍。
宋晨陽見狀連忙躲開身形,一個人來到了石室中的另外一邊,這一邊的上方七八米處是一個大窟窿,外面的光線從窟窿里照下來,使的這一邊的光線更加明亮。
在這邊的石室周圍的墻壁上靠放著一些石架,石架上堆滿了厚厚的沙土,估計全是從頭頂的這個大窟窿里吹進來的。
緩步來到石架的一個角落,這個角落里的沙土堆積的要更高一些,宋晨陽想了想伸出手將上面的沙土往一邊刨了刨。
下一刻便從石架上露出了一個黑色的石罐來,除了這個石罐之外,邊上好像還有幾個大小不一的石罐。
宋晨陽見狀并沒有動,這些石罐都是密封著的,上面的泥土早已經結成了石塊,并不好打開,還是等會讓這群考古隊的專業人士來打開吧!
再次看了周圍的石架一眼,發現并沒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后,宋晨陽這才向煉丹爐那里走了過去。
這個石室中除了這個煉丹爐之外,也沒有什么貴重稀奇的東西了。
“陳教授,這煉丹爐怕是周朝的吧?”
此時一個學生忍不住問道。
陳教授聞言講解道:“考古學也是推理學,因為很多東西在資料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就只能進行推理了,雖然青銅器大多以商周時期鑄造的比較多,但是除了時代下的鑄造工藝之外,你們也應該多學習一些相關的雕刻工藝。”
“每一個時代的雕刻工藝也能反映出這個時代人們的普遍追求和訴求,你們看這煉丹爐上的三只龍首。”
“這三只龍首造型剛勁秀美,變化多姿,龍紋造型也大多是片狀,又用鏤空等技術修飾了整個龍身的造型,這樣也更突顯出了龍身的多樣變化,這是典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工藝特點,所以這煉丹爐的鑄造時期我推測應該是這個時間段。”
其余人聞言包括另外兩個老師和宋晨陽也是受益頗多。
還真別說,老學究畢竟是老學究,比年輕人多了可不止一兩把刷子。
這些人中除了年老的陳教授之外,其實另外三個老師也是教授,只不過在陳教授面前都是以晚輩自稱。
而且三位教授又是幾個年輕人的老師,大家也經常叫老師叫習慣了,所以大多數的情況下還是以老師稱呼,這樣也顯的親近一些。
宋晨陽記得考古隊中還有另外一個和陳教授年紀一樣大的老頭,可惜這么寶貴的一個老學者就永遠留在了這里。
張老師這時看著陳教授有些遲疑的問道:“陳教授,這煉丹爐和剛才的那張玉床怎么辦?難道留在這里嗎?”
帶出去肯定是帶不出去的,但是留在這里就有些暴殄天物了。
陳教授聞言思索了一下說道:“先留在這里吧!等我們出去之后再上報,到時候看上面怎么處理。”
“好吧!”
看完煉丹爐,一行人這才走向了石架,當看見石架上的幾個石罐后,一群人再次來了興趣,立馬圍上前研究了起來。
陳教授見狀吩咐道:“先把這些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