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爵的圣旨來的比許懷義預估的時間要快了不少。 他原以為,即便有孫尚書和江先生為他說話,內閣其他人也得為難些日子,還有滿朝文武大臣,嫉妒眼紅是天性,咋可能順順當當的看著他封爵呢? 肯定是要使絆子攔一攔的。 可誰曾想,建興帝這次下圣旨下的很是痛快,哪怕有朝臣再三建議要慎重其事,也沒能擋住,頗有些一意孤行的味道。 這番做派,就讓很多人看不懂了,背地里少不得藥猜測揣摩一二。 畢竟之前建興帝對許懷義并不是多看重啊! 哪怕許懷義是抗倭英雄,立有大功,但回京路上一再被刺殺時,建興帝不都裝聾作啞、無動于衷嗎? 后來讓刑部和大理寺查辦,那也是因為平遠伯府做事太過分,踩了宮里得底線,這才惹的建興帝動怒,給許懷義討公道是其次,主要的還是維護皇家威嚴不容挑釁。 再后來,平遠伯府垮了,可那也是因為糟了天譴,并非建興帝干的,他頂多給了許懷義一點補償罷了。 聽說許懷義進了羽林衛后,也沒有直接到御前,這種種行為表現,無不表明,建興帝對待許懷義的態度很一般。 許懷義絕對稱不上是寵臣。 可偏偏這次,建興帝賜爵賜的大方,難道是因為比起軍功,更看重臣子在農事上的成就? 這無疑是個信號! 當然,也有人暗自琢磨,覺得建興帝這么痛快,完全是形勢所迫,誰叫眼下民心不穩呢,許懷義的功勞來的恰大好處,他自是要拿來做文章的。 賞賜許懷義,就是收攏民心的手段罷了。 再者,能在他的統御下,種出高產糧食種子,也是他的功績,將來史書上,少不了他這一筆。 還有更陰暗的猜測,覺得建興帝這么做,是在打太子的臉,之前,許懷義獻計,幫太子調和了跟商戶之間的矛盾,還籌集了足夠的糧草,太子不但沒厚賞,甚至無恥的奪了大半功勞給自己刷聲望,相較之下,建興帝就顯得厚道公正多了。 可以說,一道圣旨攪合的朝堂暗潮洶涌。 這些事兒,許懷義都不關心,他只在意自己付出了,就必須要有相應的回報,不然以后誰還愿意報效朝廷? 他的初衷,的確不是為了爵位,而是不忍百姓們因為糧食短缺挨餓受苦,但建興帝若沒點表示,也會叫他寒心。 好在,皆大歡喜。 圣旨大張旗鼓送到顧家時,非常高調,一路吹吹打打,引得全城百姓們爭相圍觀,聽說這是要給許懷義封爵的旨意,人群里跟炸了鍋一樣。 什么聲音都有! 質疑的,驚訝的,震撼的,泛酸的,不過大多還是正面的,因為許懷義種出高產小麥的壯舉已經傳遍了整個京城,就沖這七八百斤的畝產量,給個爵位太應該了,這可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兒。 糧食翻了一倍多,能養活多少百姓?這份功勞,足以名垂青史。 更何況,人家許懷義還是抗擊倭寇的大英雄,去年研究的水寫布,更是解決了寒門學子讀書成本高的問題,讓更多貧苦人家的孩子有了上學的機會,此等有意義的事兒,也堪稱大功一件。 如此多令人震撼銘記的功勞,封爵那是名至實歸,應當應分啊。 顧家門前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端的是熱鬧。 這些場面活兒,倒不是顧家的意思,而是朝廷特意安排的手筆,目的嘛,也很簡單,無非就是讓天下人看到皇室對有功之臣的獎賞,穩定和收攏民心。 許懷義領著家人,恭恭敬敬得跪地接圣旨,低著頭,聽著宣旨太監那尖利的嗓子一字一字念著他聽不懂的話,心里暗想,圣旨寫的再華麗也是媚眼拋給瞎子看啊,搞這些表面文章,純屬耽誤時間。 從頭到尾,他就聽懂給他封了一個靖寧伯的爵位。 靖寧,平息動蕩,安定治
第529章 靖寧伯(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