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一聲貓叫,魏忠賢和王體乾緊繃的神經瞬間松弛了下來。
這夜深人靜的,就怕隔墻有耳。
不過,魏忠賢和王體乾本身就輕功了得,這除了貓的腳步,還有誰的腳步能瞞得過他們的耳朵?
造假本身就是一個技術活,更別說是造假《連山》了,這里頭需要解決的事太多太多了。
造假可不僅僅是照貓畫虎那么簡單,還要能夠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連山》雖然無人見過,可以給魏忠賢和王體乾二人在形式上發揮的空間,但是也僅僅是在形式上。
為什么這么說?
《連山》相傳是上古百越王天皇氏所作。既然是上古的一本書,又沒有副本,那么《連山》這本書的材質就不應該是紙。
百越王天皇氏,三皇之一,五龍之首,開天辟地后的第一代天下君主。話雖是這么說,但畢竟百越王天皇氏可是上古時代的人,那個時代什么樣,就連司馬遷的《史記》都沒有記載。
《史記》都沒有記載,可見百越王天皇氏所處的年代,距今有多么遙遠。
所以上古,不可能有紙。
因為紙的發明是在西漢,但是直到東漢,才由宦官蔡倫進一步發展,改進工藝,提升質量,慢慢讓紙的成本降低,逐漸普及開來。
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這才讓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了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
既然《連山》的材質不能是紙,那么它應該是什么?
簡帛嗎?那是秦漢時期用的。
青銅嗎?那是兩周時期用的。
甲骨嗎?那是殷商時期用的。
殷商時期,文字是寫在甲骨上的,叫甲骨文。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至今還沒有發現。
由此可暫時推斷,殷商之前,沒有文字。
可是,魏忠賢和王體乾所處的明末,根本還不知道何為甲骨,何為甲骨文。在他們的思維定式里,還是倉頡造的字。
《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倉頡何許人也?
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圣,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明一統志·人物上古》亦記載:“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圣,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黃帝,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出現時間比百越王天皇氏要晚些。
這么說來,如果是黃帝的史官倉頡造的字,那么比黃帝更早的百越王天皇氏時期,應該是沒有文字的。那百越王天皇氏時期,既然還沒發明出文字,那么《連山》是怎么來的?
王體乾不愧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畢竟博學。他跟魏忠賢說,由此推斷,從百越王天皇氏到倉頡造字前,《連山》上應該是無字的。
“無字?”魏忠賢說道,“你的推斷可是正確?”
“九千歲您就一百個放心,我雖說是個太監,在學問上可不輸給那些閣老。”王體乾自信地說道,“要想造假《連山》,一定不要在天皇氏到黃帝的這段歷史上書寫文字,否則,一旦讓有學問的人看到,定會露出破綻,貽笑大方。”
“貽笑大方?”
“就是被見識廣博和精通此道的人笑話。”王體乾尷尬地解釋道。
“體乾,你雖然博學,但是在投機取巧這一點上不如咱家。”魏忠賢眼神閃爍地說道,“誰說百越王天皇氏作《連山》,上邊一定要有字?難道這本書開始就不能是無字的嗎?再說了,既然這樣,咱們造假《連山》可以不用造那么完整嘛!”
王體乾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