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時期,有三位楊姓宰相,有一天,這三個人一起去妓院狎妓,并美其名曰“三羊開泰”。
此三人到了妓院,居然還端著官場的架勢,正襟危坐,不茍言笑。這時,走來了一名妓女,說道,我有辦法讓各位大人放松,不必那么緊張。
三人同問,什么辦法?
這名妓女說道,我最近在看一本書。
一談到書,三位宰相大人立刻來了興致,問道,你還看書?最近看的是什么書?
妓女答道,《烈女傳》。
三位宰相聽到后,哈哈大笑,說道,汝真為母狗也。
豈不知,被說成母狗的這名妓女,也不示弱,對這三位宰相說道,我為母狗,則汝為公猴。
公猴,公侯的諧音耳。
三日后,六扇門把四大鴻的背景資料,擺在了崇禎帝的御案之上。崇禎帝看完了六扇門的背景資料,心里有了底,唯一可惜的是,折了個溫僑。看來,除了鴻源之外,那三大鴻都沒什么問題,可以向它們借貸。
到了晚間,崇禎帝以明宗宗主的身份,發出了一支響箭。
這次來的人是謝魁。
崇禎帝給了謝魁兩點指示,第一,要六扇門徹底調查溫僑之死,是否真的和鴻源有關。第二,叫六扇門盡快找到《連山》。
崇禎帝雖然相信,溫僑在岳州城的花魁大會上和田掌柜結了仇,但這并不代表溫僑的死一定就是鴻源所為。也有一種可能,田掌柜說不定是哪個秘密江湖組織的人,只是誤打誤撞當上了鴻源當鋪的掌柜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鴻源很可能替溫僑的死背了黑鍋。
蘇小紅真是厲害,胡編亂造的溫僑死因,居然能讓崇禎帝也跟著想了這么多。
一件事情的邏輯推理是否正確,源于這件事邏輯推理的基礎條件是否真實。如果連推理的基礎條件都是假的,得出的推理結果哪怕再符合邏輯,也都是空中樓閣。
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四》:“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一個人,駕著馬車往北急馳,碰到一個路人說,他要去楚國。
路人道:“楚國在南方,你怎么朝北走?”
這人道:“沒關系,我馬快。”
路人道:“馬雖快,可非去楚之路。”
這人道:“我帶的路費、干糧多。”
路人道:“路費、干糧雖多,可非去楚之路。”
這人道:“我駕車技術好,不用擔心。”
這可真是越準備充分,離楚國越遠啊!
沒錯,這個成語就是南轅北轍。邏輯推理的基礎條件不對,就算再推理,也是南轅北轍。
《連山》,崇禎帝越來越覺得這本奇書的重要性了。如今國事日漸艱難,如果真的能得到《連山》,那不正好可以對如今的國運,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嗎?
如果有了《連山》,朝廷沒錢,可以讓它有錢;餓殍遍野,可以讓它五谷豐登;遼東戰局,可以立刻扭轉乾坤;農民起義,全部消滅于股掌之中。
這可真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可是,如果《連山》真這么神奇,那豈不是誰能得到它,就等于得到了天下嗎?如果不是自己親自得到《連山》,那這天下必然會拱手讓于他人。
人都是貪婪的,想到這里,崇禎帝又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
如何能保證《連山》是自己親手所得?
下面的,崇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