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不是縣城還有公務處理,他也和許老夫人一起住在農業(yè)辦算了。
生花生可以吃,蘇晚晚毫不吝嗇,拿出了一大桶,讓眾人解饞。
才挖出來的花生還帶著濕氣,吃起來脆脆的,再煮一鍋,撒上鹽巴,成為了眾人最喜歡吃的小零食。
不說油料作物,就這么吃也挺好的。
沈淵媳婦說了,可以和瓜子一樣,帶皮炒熟了,當小零嘴吃,于是就有很多人打起了這個主意,想著要不要買來炒熟到鎮(zhèn)子上去賣。
結果,許縣令和趙慶海捷足先登,已經和蘇晚晚談好價格,要大量收購。
當然,他們收購也是為了推廣。
雖然還沒親眼看到花生榨出來油,但是他們就是沒來由的相信。
油菜籽的收獲比起其他作物,風浪倒是小了許多,畢竟油菜籽沒法直接吃啊。
不過種子倒是收獲了很多,聽說蘇晚晚要把山頭都種成油菜,這次許縣令沒有再收購。
等明年種子再多一些,也知道這種作物的出油率了,到時再收購推廣也不遲。
這個秋收雖然忙,但是大柳樹村每個人都喜氣洋洋。
紅薯全部賣給官府,家家戶戶都得了銀子。
玉米雖然當初沒有說好,大多數(shù)人也選擇了賣給官府,只留很少一部分嘗鮮做種,又是一筆收入。
這個秋收收獲的錢糧趕上以往好幾年全家收入了,一些沒種玉米的人家捶足頓胸,氣的恨不得時間能倒流。
但是當初是他們不信任沈淵家的,里正也說了,自己的選擇不能眼紅,他們也只是惋惜罷了。
左右還有紅薯,當時是官府強制每戶都種了一畝地呢,也有不少收入。
地里的莊稼收完,家家戶戶都開始學習起了如何編玉米串兒,婦女兒童都在路邊編玉米串兒,說說笑笑,氣氛溫馨又美好,讓蘇晚晚不禁想起了以前在老家時候的秋收場景。
她小時候,也沒有大型收割機呢,也是如此場景,只不過會有電視搬出來,一邊看電視一邊剝玉米。
只不過后來有了收割機,這些玉米棒子機器一過,直接皮都給剝干凈了,她就再也沒見過這種場景。
大柳樹村幾乎家家戶戶的屋前屋外,都掛上了一串串的玉米棒子,引得好些村都忍不住來看,一個個都感嘆大柳樹村的好運氣。
糧食收完自然就是耕種,家家戶戶有了銀錢,很多都去買了曲轅犁和耬車,還有一些家戶買了牛。
所以耕種也非???。
沈淵家里地多,還有山頭梯田荒地,不過也不急,家里牛多,曲轅犁也買了好幾套,先慢慢弄著。
等大家都弄完了,就雇人,耽誤幾天種上種子也是沒事的。
秋景
房子通古代,被糙漢領回家強寵了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