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呂謙來見陸瑾的同時,老天師正在試著將【天師度】傳給張楚嵐,也就是所謂的【傳度】。
在傳度的過程中,老天師將【天師度】顯化而出,游離在體外,這就給了一些有心人機會。
龍虎山乃是正一宗壇,邪法不侵、正法留存,若要在平常那些有心人自然不敢造次,甚至恐怕他們才剛動手就被老天師察覺。
但【天師度】離身后,老天師也有了空當可鉆,于是自然有人見縫插針地出手了。
來的還不是別人,可以說是他正一的“自己人”,但正一法脈因為歷史原因,各家之間其實都不太團結。
上清的道士又可以稱一聲“道爺”,這不僅是對上清修行者的認可,也是對他們身份的認證。
上清派扎根茅山,茅山古時又叫句曲山、地肺山。
此地道統傳承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只不過不成道統,一直到東晉時期,茅山上的修煉者們尊奉魏華存為開派祖師,拜三茅真君為祖師,這才形成了后來的上清派。
而且,古時候在上清修道的修煉者們,他們的身份有些不一般,可以叫一聲貴族。
以前在茅山上清派修行的修煉者們多是士族出身,甚至有不少就是做過官的人,這些人出身較高,而且上清派傳承悠久,自然頗有傲骨。
他們尊元始天尊為最高神,走的也是傳說中【闡教】的路線。
正一有四大法壇,龍虎山的正一玄壇,茅山的上清法壇,閣皂山的靈寶玄壇,西山的凈明法壇。
龍虎山的宗壇又可以叫做萬法宗壇,號稱總領正一符箓,但其實管的也就是正一的道士名箓,也就是名義上的正一魁首。
所謂的三山符箓,也是這個道理。
上清派與全真一脈淵源頗深,其傳世的《黃庭經》推演出了不少法門,全真道的【內丹之法】也借鑒于此。
《黃庭經》也被評價為“學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古今不少成道者都曾鉆研過,甚至從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對于呂謙這種試圖走出自己的路的求道者而言,《黃庭經》不可不觀。
如今上清派出手老天師自然能猜出來他們想干嘛,說到底也不過是“下屆三山誰最大?”
百年前,茅山為了反抗侵略者,道統近乎斷絕,就連山上的宮觀也被炸毀,可謂是損失慘重。
若是想要恢復元氣,那自然還得借一位祖師過來,而且看這架勢,估計是要給呂家小子《黃庭經》了。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老天師也不會做那斷人前路之舉,但搶人搶到龍虎山來了,這不得回敬一二。起碼在他還活著的時候,這三山自然還是龍虎為尊。
更重要的是,他還沒想好怎么下手,就被截胡了!
老天師此時閉目盤坐在院子里,周身金光涌動,變作了一套金光璀璨的法衣,上面綴著各色景物,顯得華麗非凡,同時他手中法訣不斷變幻。
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茅山,升表臺上,兩個白發蒼蒼的老道人身穿法衣,一者手中拿著如意、一者手持芴板,面前的法案上懸掛著一張黃符,兩人閉目盤坐在蒲團上。
“呼——”
突然間,一陣山風吹過,掛在法案上的黃符突然憑空燃燒,轉眼間便化作虛無。
“成了。”
手執如意的老道士猛然睜開雙眼,他迅速從地上站起,步踏罡斗,口中念念有詞。
這位老道士滿頭白發,面容清瘦、眼神堅毅,他的身姿挺拔、步伐穩健,一身正氣凜然。
另一個手執芴板的老道士站在后方,他也是一頭白發,臉上帶著一副圓框眼鏡,看起來頗為溫和,但眉眼之中的正氣卻是掩蓋不住。
手執如意的道人踏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