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這年深秋的北方戰爭,幾乎影響到了整個天下。并且在隨后不久,成為了一個輝煌王朝正式崛起的象征。
而在當時,剛剛風云雷動的時候。大多數的人卻是喜憂參半,對于自己寄希望一方的勝利并沒有太大的把握。尤其是當北方的煙塵漫過燕山之后,就更加令人忐忑難安了。
時至今日,趙王的成敗,已經不僅僅是趙國這一隅之地的事了。當這個北方的諸侯國勢力已經占據了天下將近一半多土地的時候,這位王者的影響力就變得非常重要。
東西過往,塞北江南,中州地界,吳越之地……無數被趙王所影響的民眾,都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態度,來無比關切著這場戰爭。他們的內心深處當然是希望趙國能贏。這樣的來由是因為他們所受到的巨大益處。
從古至今,民眾的眼光都是雪亮的。誰能夠真真切切的給自己帶來安穩的生活,誰能夠給普通人以安居樂業的希望,誰就是民心所選定的人。
當沒落的大周王朝終于徹底滅亡之后,到底該有一個怎樣的人物來重掌乾坤,避免天下的烽火戰亂。其實在普通民眾心中早就有了正確的選擇。
十年之前趙王楚烈所打下的堅實基礎,終于在他的傳承者手中發揚光大。而且,這個天賦異稟的年輕人,利用這十年的時間已經把繼承的大業發展到了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地步。
如果到現在這個時候,還有人認為他只是一個并沒有多大本事的紈绔公子的話,那么也許只有他的部分敵人了。他們至今也不愿意承認這個事實。趙國所取得的一切,在他們看來都是運氣好。而當這份好運氣揮霍盡了之后,便是開始滅亡的時候了。
天道輪回,不偏不倚。上蒼怎么能夠獨寵一人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看著下界戰亂不休,互相殘殺,把剛剛到手的重新剝奪,讓滿身榮耀身敗名裂……這些,才是老天爺最喜歡做的事。
函谷關前,三十萬大軍已經全部集合完畢。這些從秦國各處所匯集而來的軍隊,是保證這個諸侯國強力擴展所依靠的重要力量。而今,當他們披上黑色鎧甲,在獵獵戰旗的指引下踏出函谷關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去戰斗的豪情。
曾幾何時,秦國作為其他許多諸侯國重要的敵人,在過去的這些年里,受到過數次聯合攻打。諸侯國的聯軍曾經在函谷關前陳兵飲馬,并進行過無數規模慘烈的大戰。但無一例外,無論是哪一個諸侯國的兵馬,都從來沒有進入過函谷關。
這道扼守秦國山川的雄峻關口,牢牢擋不了來自各處的兵鋒。不管是來自任何方向的羽箭刀戈,都難以越過城墻。進可攻,退可守。毫無疑問,函谷關就是秦國的咽喉。
而現在,沖出這道咽喉的千軍萬馬,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吶喊聲。百年以來的大秦軍威和赫赫榮耀,在他們心中形成了戰無不勝的理念。當這身鎧甲穿在身上,函谷關前駿馬長刀,旌旗遮天蔽日的時候。這支軍隊中的每一個將士胸中都充滿了席卷天下的豪情。
也許,這數十萬兵馬中唯一一個沒有穿鎧甲的人,就是武平君慰武子了。這位在先王時代為秦國的擴張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跟隨在大軍之中,臉色沉重,顯得有些憂心忡忡。
外人并不知道的是,自從秦王聶風死后,慰武子便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心境中。那日鳳安城劇變之后,他便有一種預感,也許自己不管怎樣做,都很難有一個好的結局了。如果要說起來,剛剛繼承王位的聶無雙,對他依然保持著恭敬。并且他的權力絲毫也沒有得到限制。不出意外的話,相信在不久之后的正式封賞中,他還會得到更加豐厚的賜封。不管怎么說,秦國現在正是用人之際,武平君的身份和地位還無人可以取代。
但即便是如此,慰武子的心中仍舊有著如此強烈的預感。他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