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開始走向強盛之路的人,無疑就是那位開創諸多改革新政的衛鞅子了。
當年,先王以至高無上的禮遇,把國政全部委托給這位衛鞅子,任其改制圖新。那位堪稱天縱之才的人物,不負君王所望。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以一己之力帶領秦國走上了一條強盛發展的道路。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建立在加強軍隊戰斗力水平上的。
以軍功定勛爵,是秦國獨自所創立的一項最激勵將士的政策。所有軍中將校,無論任何身份,在戰場之上一律按照所立的功勞和斬殺敵人的數量來抵定功勛。這樣的政策,一掃過去天下諸侯國中間所通行的各種不平等評定軍功辦法,大大的鼓舞了軍中將士在戰場上的戰斗意愿。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勇敢地踏上戰場,憑著手中刀和長戈來奪取功名富貴,便成為秦國勇士們的最大目標。而這樣的效果顯而易見,秦隊的戰斗力突飛猛進,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超過各國諸侯,幾乎冠絕天下了。
然而,世間萬物總是有利就有弊。秦國將士有了如此簡便的晉升階梯,許多軍中勇敢之士,除了對秦王忠誠之外,自然不必再依附士大夫和貴族階層,由此矛盾便開始產生。
時至今日,以國相徐公和上大夫叔孫良為首的文臣集團,與蒙、王家族為首的將門,在很多事情上往往很難取得共同意見。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由來已久矣!
對于文武之間的這種矛盾,秦王聶風洞若觀火。長久以來,他之所以沒有用強硬手段加以制止,只不過是因為在很多事情上,這種文武大臣之間的互相斗爭,對他反而有利。具有梟雄之姿的秦王很清楚,所謂君王手段,不過是玩弄平衡之術罷了。要想自己的統治地位平穩,容忍或者是適當的縱容一下這些家伙們互相抗衡,還是很有必要的。
不過,就在今天,當他察覺到以國相為首的文臣集團們,想要借機搞事情的時候,他的心中還是極為惱怒的。這些家伙為了權力簡直是昏了頭了吧?也不看看現在是什么時候!他感覺到自己應該展示一下無上威嚴了。
“上大夫,你這話是什么意思?王戩將軍和麾下五萬多將士被迫投降,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實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孤王從來不認為全部戰死就是對國家最好的忠誠。如果他們能夠保存性命,以后知恥而后勇,用實際行動洗刷恥辱,才是最勇敢的戰士……我相信王戩將軍他們也是這樣考慮的。”
秦王的語氣中帶了幾分嚴肅,明顯表示出了心中的不悅。而他對于王戩的回護之意,只要不是傻子,誰都能聽得出來。卻不料,上大夫叔孫良今天也不知道是上了哪門子邪,他梗著脖子,直接就頂撞了一句。
“敗軍之將,何足言勇!大王這樣做,無異于掩耳盜鈴,徒令外人恥笑也!”
“叔孫良!你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嗎?如此挾私報復,豈是大臣所為!左右武士何在?把他給我……。”
秦王大怒,當場就要發作,狠狠地教訓一下不知進退的叔孫良。老虎不發威,還真當是病貓了啊!不過,還沒等他命令說完,早就有人急忙從旁邊過來,拜倒在他的面前。
“父王息怒!上大夫大人所言全是出于公心,當此敗軍之際,不宜怪罪大臣。否則傳揚出去,恐怕外界民眾議論起來,有損父王容人之量??!”
秦王低頭看了一眼臉上還帶著風塵之色的少子聶無雙,這個死里逃生從趙國趕回來的兒子,讓他很是心疼。既然是他出來求情,自己當然不會再大動干戈。更何況,他本來也沒想把叔孫良怎么樣,不過是嚇唬他一下,讓他知道一些本分就行了。
“這件事到此為止,孤王自有分寸。哼!你們都統統退下去吧!”
看到秦王真發怒了,國相徐公和叔孫良互相對視一眼,本來他們是想借這次機會狠狠的打擊一下王戩家族的,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