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重鎮臨淄城,無論從規模還是所處位置來看,都絕對稱得上是一處非常重要的地方。它橫擋在泰岳山以東,牢牢地扼守住了去往滄海城的要道。而且這座雄城的重要,不僅體現在是兵家必爭,它還是天下聞名的文華之都。
自齊國封疆數百年來,泰岳山周圍可謂是文風鼎盛,在天下諸子的學派學說中獨樹一幟,出現了一大批學識淵博的厲害人物。從某一方面來說,齊國的興盛,除了依靠各類資源的豐富之外,與此也有著離不開的關系。
齊國的幾位先王,都非常重視文宗的發展。那些真正具有大學問的人,會得到特殊的尊重和禮遇。他們有時候對國家大政所提出的意見,也往往會被采納。由王室專門營建的學宮,就在臨淄城內。氣勢恢宏,文脈鼎盛,人才匯集,為天下之最。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敵人入侵的兵鋒逐漸逼近的時候,齊國人不得不下定必死的決心,來保護這座名城。如果臨淄城一旦陷入敵人手中,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
匆匆調集而來的十余萬齊國大軍,在距離臨淄城以西不足百里的地方結成了防線。與對面的四萬多敵軍對峙,在這短短時間之內,雙方已經進行了四五次較大規模的戰斗,齊隊根本就不是燕軍的對手,在付出巨大傷亡之后,只得采取完全的守勢,以鮮血和生命守住這道最后的防線。
帶著齊王欽賜寶劍而來的將軍名叫鄒普。他出身于齊國大姓之族,通曉兵法,在齊軍之中也算得上是一位名將了。從滄海出發之時,鄒普已經在君王面前立下誓言,當以十萬之眾,擋住敵人前進的腳步,但有一口氣在,也絕不讓燕國人再踏過泰岳防線一步。
氣血錚錚的鐵骨誓言固然可以激勵人心,但在戰場上,終究還是要依靠實力來說話的。等真正與對面的敵軍交過幾次手之后,鄒普才吃驚的發現,憑他的本事,不要說擊退敵軍了,恐怕想要守住這道防線,也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
在幾乎兩倍于敵人的兵力之下,齊軍只要出戰,不是大敗而歸,便是全軍覆沒。試問這仗還怎么打?!
鄒普有好幾次想親自出戰,卻都被部下們死死的攔住了。敵人實在是太厲害了!出去只不過是白白送死罷了。跟隨他日久的這些忠心部下,可不愿意自己的將軍就這么輕易的死去。
燕國人的軍隊什么時候變得這么厲害了?這個天大的疑惑,不僅讓鄒普怎么也想不明白,所有人都有些驚駭莫名。
尤其是那一支神出鬼沒的黑甲騎兵。只要他們一出現,幾乎就已經決定了每一場戰斗的勝敗。這是一種無敵般的存在!雖然從來沒有人看清楚他們面甲后的真容,但只撲面而來的那股凌厲無匹殺氣,就足以令對手心驚膽戰了。
鄒普和他的麾下將校們即便是不愿意承認,卻也不得不悲哀地意識到,現在齊國境內的軍隊根本沒有任何一支能夠與對方抗衡。
也許,唯一的轉機,就是能夠有外部的援兵來援助齊國了。只是,不管是這些軍中將校,還是臨淄城內的那些有識之士,卻都對此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以臨淄城為中心的泰岳防線,又一次從晨曦中醒來。徹夜不眠的守城將士,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開始換防。對面駐扎在泰岳山腳下的燕隊,經常會派騎兵出來騷擾,誰也不敢保證大戰會在什么時候爆發,日日夜夜的警惕防備,幾乎令齊軍不堪其擾。但他們卻并沒有其他辦法可想,打又打不過,只能嚴密防守了。
站在城頭上觀望良久的鄒普,眼睛里滿是血絲。如果不是自己身擔著十萬大軍的重任,他很想親自騎上戰馬,帶領著一隊騎兵出去痛痛快快的大殺一陣。即便是戰死在沙場上,心里也比現在來得舒服。
齊軍的泰岳防線拉的很長,在臨淄城這個方向上,擋住的正是燕軍的主力,所承受的壓力也自然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