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當楚江眠接到傳來的緊急軍情的時候,趙國西邊的土地上,戰爭早已經開始,烽煙起處,一日數戰。形勢已經顯得十分危急起來。
精銳的魏武卒從黑夜里越過邊境,開始大舉進攻趙國的邊塞重鎮。他們憑借著絕對的優勢力量,在短短幾天時間之內,就連續攻陷了十幾處趙國邊城。守衛的趙軍雖然拼力抵抗,但終究難以抵擋。不得不步步后退,一時之間,百里之內,皆成戰場。
自從大周王朝分封天下諸侯以來,經過歲月的演變,諸侯國之間互相蠶食,弱者被消滅吞并,強者便更加強大。這本來就是一條不變的規律。
如果從疆域上來說,在幾十年前,互為鄰國的魏、趙都差不多大小,關系雖然說不上好,但也說不上壞。總體能夠和平相處,雖然偶有小小的沖突和摩擦,但并無關大局。不過,自從這一代魏王登上王位以來,魏國開始極力推行擴張政策。他利用百年以來魏國積蓄起來的力量,廣攬人才,費盡心力打造出了一支十余萬人的鐵甲軍隊。他們被稱為魏武卒。
有了這支軍隊在手中,魏國陸續吞并了附近的三四個小諸侯,不管是疆域還是影響力都越來越龐大。而魏王的野心,也隨之膨脹起來。如果不是后來因為惹怒了秦國,在秦魏之戰中吃了大虧,恐怕他們的勢力還要擴張。
如果說當世諸侯在魏王眼里還有所忌憚之人的話,那么也就只有西邊的秦王聶風和東邊的趙王楚烈了。在魏王內心深處一直認為,大周王朝的這個天下,早晚會被取代,重新得到加強和統一。而取代它的諸侯,只能出自魏、秦、趙這三家之中,其他人根本沒有這個資格。
這是一種極度的自負,也是一種非常清醒的認識。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這些年里,他對秦國和趙國一直極為重視。在與秦國結怨之后,他馬上就折節親自托書與秦王,承認是自己的錯誤。并且做出補救。甚至不惜把自己的一個小女兒送給秦王為姬妾,以重新修復兩國之間的關系。
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讓他不得不如此做。而且從那時候開始,魏國與秦國的關系進一步得到了加強。秦王的所有號召,魏國都立即響應。包括當初五國攻趙這樣的大事,他也毫不猶豫的就派出了大軍。雖然后來遭受了失敗,但這已經足以表明他的態度。
而魏王之所以甘心這樣做,他正是敏銳的覺察到了天下大局在趙王楚烈死后,必然會發生巨大的改變。秦王聶風也絕不會再隱忍了。而魏國只要跟在秦國的后面,伺機而動,哪里有機會就往哪里咬下一塊肥肉,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魏王非常滿意地看到,他并不需要等太長時間,機會果然就來了。秦國和趙國同時都發動了幾場戰爭。他很早就命令魏國的將軍們把魏武卒動員了起來,加緊訓練。準備隨時出擊。
而經過他和幾位將軍詳細的籌劃之后,最終決定,第一刀砍向趙國。這既是為了報當初的仇恨,更是為了這當前最恰當的時機。
根據探聽回來的情報可以知道,趙國大軍分兩路作戰,一路在燕國境內,一路遠赴齊國,都已經遠離龍城。尤其令人感到振奮的是,趙王楚江眠竟然親自率軍出發,去了齊國。龍城空虛,并沒有太多的軍隊留守。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不抓住,那可就太蠢了。
八萬魏武卒,有上將軍嚴虎率領,懷著一鼓作氣直取龍城的決心,也帶著魏王的無限期望,就這樣殺進了趙國境內。這位魏國猛將,已經立下軍令狀,如果此行不踏破龍城,他將提頭來見。
他和魏國將校們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是因為對趙國境內的軍備情況已經了解的非常清楚。分散在各處駐守的趙國軍隊,總共加起來也不過有幾萬人而已。他們還要防備其他諸侯的覬覦,根本就不可能把全部力量調集到西北方向來與魏軍對陣。所謂謀定而后動,一切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