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趙王楚烈的信任和賞識。并且委以重任,托為心腹。他也不負所望,以不避嫌疑的態度,凡王廷內外之事,事無巨細,悉數過問,唯恐國事有失。如此近四十年兢兢業業,不辭辛苦。堪稱良臣典范!
“費公秉政,從無私誼之交。一顆丹心,滿腔熱血,公平持正,如蒼松寒柏,愈難愈堅……可托以家國大事者也!”
這幾句贊嘆的話,是那年趙王楚烈當著所有王廷大臣們的面,公開對費義的評價。能夠從那位很少議論別人的王者嘴里說出這樣的話來,可是極其罕見的事。
白云蒼狗,世事變幻。轉眼之間,不知不覺已經幾十年過去了。如今楚烈已經作古,而曾經最為他所寄予厚望的費義,也已經從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變成了蒼髯白發的社稷老臣。當今天的趙國終于又一次面臨危急局面的時候,費義再次想起先王的音容笑貌,他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不過,這種滋味卻絕不是沮喪和失望,而是久違的熱血,還有對波瀾壯闊天下大勢的無限期待!
那個他親眼看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終于飛龍在天,不可復制矣!這是費義在昨夜收到來自中州洛城的緊急軍情之后,他已經可以無比確定的事。在那一刻,他才猛然意識到,恐怕就算是先王楚烈遺留的名聲,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對他的兒子望塵莫及了!
其實,如果按照費義的真實想法,他并不贊成楚江眠當初作出的出兵齊國計劃。至于后來的中州勤王,輾轉數千里作戰,就更是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如果可以的話,費義很想讓楚江眠一切求穩。不管從那一方面來說,穩妥行事總是不會出大差錯的。趙國發展到今天的地步,是多么來之不易。這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沒有人能夠比費義更清楚。
可是,趙王楚江眠自從展露鋒芒以來,一切所作所為卻無不是險之又險啊!他就像是一個上蒼的寵兒,不管在怎樣危難的局面下,都能夠峰回路轉,絕處逢生。而且,凡是與之作對的人,都死得很慘!
有這樣的大王,固然令趙國人無比振奮。但即便如此,費義卻總不放心。他不相信好運氣會一直伴隨那個年輕人。如果有一次失誤,也許就是滅國之禍了。
而他的擔心并非毫無道理。在他沒有勸阻住楚江眠出征齊國之后,最擔心的事終于還是發生了。魏國人趁著趙國國內空虛,悍然發動了軍事行動。不得不說,他們選擇的正是時候。
趙國同時發動的兩場軍事戰爭,派出了最精銳的軍隊。而且不僅如此,為了萬無一失,在燕國邊境和通往齊國的方向上,更是調集了趙軍中大批的儲備力量。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絕對保證趙國兩支精銳軍隊在外征伐的安全。
而這樣一來,當和趙國相鄰的魏國突然發動襲擊的時候,趙軍措手不及之下,幾乎在第一時間就處在劣勢。當然,趙國的男兒都不是貪生怕死之輩,如果拼死抵抗,魏國軍隊也不會前進的那么順利。但他們在最開始不顧傷亡的堅持了一段兒之后,卻不得不選擇了保存實力,避其鋒芒。
當看著魏國軍隊耀武揚威長驅直入的時候,沒有人甘心咽下這口惡氣。身為沙場戰士,對這樣的退縮行為,感到的只是屈辱和憤怒。但他們卻別無選擇,只能遵守這個命令。因為親自發布這道命令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趙王楚江眠。
從中州而來的這道大王軍令,是國相費義親自傳達并實行的。不管想通還是想不通,也不管甘心還是不甘心。所有留守的趙國將士必須遵行,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楚江眠的親自命令,雖然令很多人產生了抵觸情緒。但在龍城以西的地方,終于還是得到了執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魏國軍隊幾乎是以無敵的姿態,順利的來到了龍城附近。但他們也就是止步于此了,再想要往前進,卻是勢比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