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的許多人看來,魏國的最后一位諸侯王南宮予,也算得上是一位傳奇人物了。而他的傳奇,卻并不是來自于因為他曾經是一位諸侯大國的王者。恰恰相反,他被稱為傳奇的經歷,是在其成為趙國的階下囚和俘虜之后。對于一位諸侯王來說,這本來是一件極其不幸的事。然而,身為滅國之君,卻恰恰成全了這位魏王。不得不說,人生際遇,禍福無常,誰又能夠抵得過宿命的安排呢!
當然,現在的魏王,還無法預知他自己的將來歲月會經歷些什么。大梁宮內,他心里只有無邊的憤怒和悔恨。
這位野心勃勃的大國諸侯,在從前的時候,恐怕做夢都想不到,有一天他會成為敵軍的俘虜,而且是在一種絕對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這讓他感覺到特別憋屈,又特別難受。但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當趙軍的馬蹄踏碎大梁城的晨夢,那支渾身帶著遠方征塵和鐵血氣息的軍隊從天而降的時候,魏王和他的大臣們便明白,大勢已去,悔之晚矣!
魏國王都大梁,作為天下名城之一,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好攻破的。就算是當年秦、魏交惡的時候,秦國大軍連戰連勝,幾乎就要逼近大梁城了。可是,他們終究功虧一簣,讓悍不畏死的魏國人給趕出去了。
魏國人素來以剛猛難敵著稱。這個在歷史上與趙國淵源頗深的諸侯國,本來是趙國最好的盟友。而與秦國卻是戰爭不斷。但從幾十年前的上一代魏王開始,他們便與趙國逐漸疏離,以至于刀兵相向了。而這背后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天下大勢的變化,以及秦國人的挑撥離間所造成的。
日益強大起來的秦國,是絕對不會容許魏、趙之間保持友好局面的。許多年來,他們的謀臣想盡一切辦法破壞這兩個當世大諸侯的關系。其卑劣之處,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后來的武平君慰武子,他給秦王獻上的“厚賂離間”以及“遠交近攻”之策,在金錢開道和軍事威脅之下,幾乎令天下大半諸侯入其彀中。而最終,他們如愿以償了。
在這世間,任何一個具有了野心的諸侯王,都不會甘于現狀。魏王自然也不例外。他聽信于王廷一些重要大臣的建議,與秦國開始建立起互相利用互相幫助的戰略關系。兩國之間日益親密。而與趙國這個曾經的好鄰居好伙伴,卻反目相向,成了仇敵。
本來,這種為了利益而改變的關系也不算什么。如果機會來臨,說不定還能重新修好。可是,當魏王最喜愛的兒子死在中州洛河渡口以后,似乎兩國之間的關系就再也沒有辦法恢復到從前了。南宮且的死,魏王和王族內部全都把這筆賬算到了楚江眠頭上。他立下誓言,必殺此子,為南宮且報仇!
所以,魏國這次不惜出動八萬魏武卒的精銳力量,就是抱著滅趙國之志而去的。而嚴虎上將軍的一路勢如破竹無往不勝,更是讓魏王看到了即將成功的巨大希望。可以說,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他隨時都在準備著接到魏國大軍攻破龍城的消息。他甚至已經提前草擬好了王令,龍城大捷之日,便是嚴虎賜爵進位之時。
然而,老天爺就像是要故意跟他開個玩笑似的。龍城的捷報沒有盼到,卻等來了趙國騎兵!
那一天,魏王的心情本來很不錯。來自趙國最新的軍情表明,魏軍破龍城只在旦夕之間爾。南宮予為此傳令,讓他的一些心腹大臣進入大梁宮來,他要舉行盛大的宴會,來犒勞一下這些最近一段時間出了不少力的臣子們。
這樣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可并不是只管派將士們出去打仗那么簡單。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場戰爭的順利進行,少不了整個國家上下方方面面的配合協調。換句話說,魏武卒在趙國疆域內的一路勝利,除了將士作戰勇敢之外,后方的供應和動員能力,卻是缺一不可。
接到魏王親自邀請的這些大臣,自然都非常高興。他們都是這個國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