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蘇家老宅。
這邊老宅屋里在聊關于王可的話題。
另一邊。
蘇母、蘇紫琪等人陪著蘇老太太在遛彎回來。
老人的步伐雖然不快,但每一步都十分穩重。
路上慢慢悠悠、說說笑笑。
前面幾個小孩子嬉戲打鬧、跑跑停停,周邊還有幾個大人忙活照顧著。
場景異常溫馨與和諧。
姑蘇,這片被歷史溫柔以待的土地,以其獨特的韻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姑蘇人獨有的“松弛感”。
這種松弛,流淌在古運河的波光里,彌漫在園林的一磚一瓦間,滲透進了姑蘇人日常的點點滴滴。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姑蘇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自古便是江南水鄉的代表,小橋流水人家,就是這座城市最真實的寫照。
穿城而過的京杭大運河,以及星羅棋布的湖泊河流,不僅為姑蘇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更賦予了這座城市獨有的柔情與寧靜。
在這里不必急著趕路,因為最美的風景往往就在不經意間,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姑蘇人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放慢腳步,心境也隨之變得寧靜而松弛。
而且蘇式園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是姑蘇人松弛生活的具體體現。
這里每一座園林,都是一幅精心布局的山水畫,亭臺樓閣、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相互映襯,營造出一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
在園林中漫步,那份超脫與自在,讓時間仿佛都變慢了。
這里的人通過園林,不僅構建了物質上的居住空間,更創造了一個精神上的避風港,讓心靈得以松弛與釋放。
同時作為吳文化的發源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這座城市賦予了獨特的韻味。
從昆曲的悠揚到評彈的細膩,從蘇繡的精美到園林的匠心獨運,姑蘇人將生活過成了一種藝術,懂得在忙碌與閑暇之間找到平衡,將品茶、聽曲、賞園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種對美的追求和享受,讓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滋養,也培養了那份從容不迫的松弛感。
不過,姑蘇人的松弛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自然環境、文化底蘊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它像一股清泉,流淌在當地人的心田,讓這座城市充滿了獨特的魅力。
……
可謂是“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又孕育一方文化”。
這也是王可為什么要在泉城郎茂山,給自己設計建造這樣一個園林住宅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確實讓人心生愉快。
蘇紫琪和自己奶奶說著話。
期間,自然也是少不了王可的話題,畢竟她十月份就要結婚了。
蘇老太太面部皺紋深刻,滿頭銀發被梳理得整整齊齊,精神依然矍鑠。
一雙深邃的眼睛透露著智慧和歷經世事的風采,面帶慈祥,溫和的笑容讓人感到溫暖和親切。
老人年紀比蘇老爺子還要大兩歲,已經八十出頭,之前也是一位大家閨秀,受到文化熏陶,所以舉手投足間充滿了優雅與從容。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她留學回國跟丈夫蘇老爺子相識并結婚。
后來因為各種原因,又帶著大兒子和丈夫一起遠渡海外生活打拼,成為丈夫的賢內助,相夫教子的典范。
她聽著孫女蘇紫琪對自己另一半的講述。
從言語中,她感受到了孫女的用情之深,還有兩人的快樂相處和幸福時光。
“呵呵,小琪兒長大了,成為大姑娘了,也要結婚嫁人了,時間過的真快?。 ?
“之前還那么小一個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