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完條件單,錢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同樣交易一只股票,有人賺錢,有人虧錢呢?”
想來想去,無非是兩個原因:
第一,許多人對股票心里沒底,不懂估值。
信奉價值投資的人主要看業績和市盈率,看到比亞迪業績好、銷量不斷增長,于是就買比亞迪的股票。
喜歡投機的人總是追漲殺跌,追逐熱點,壓根就不看估值。
這些人搞不清一只股票到底值多少錢,對基本的技術分析也是一竅不通,更不懂炒股的基本邏輯。
例如中百集團三季度虧損,財報一出,就有人心慌的要命,想著割肉止損,擔心股價跌至三元、兩元。
至于渤海汽車這種長期虧損的股票更是不敢買。
殊不知,底部股票不看業績,只看預期,只有高分紅的績優股才需要關心業績。
但凡喜歡看業績的股民基本上都不敢買這類股票,買了也拿不住。
第二個原因,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大部分股民太貪心,貪心的主要表現就是喜歡滿倉大干。
有位股民在三四月份以5元的價格買入中百集團,直接滿倉。
買完就被套,沒錢補倉,于是就等啊等,等了三個多月,中百集團終于出現反彈,最高漲至5.4元,按理說此刻應該減倉才對。
但這位股民一股不舍得賣,他的想法就是:“自己等了那么久,必須一口吃個胖子,賺筆大的,8%的利潤太少!”
結果股價扭頭向下,重回跌勢,這樣盈利變為虧損,此刻股民更舍不得賣了,于是繼續等。
接下來,中百集團的股價進入盤整狀態,盤整就是一個消磨股民毅力的過程。
在盤整過程中,許多人的想法都是:“這只股票太垃圾,只要反彈,保本出就賣!不能在這樣的垃圾股上耗時間。”
于是,在12月1日,中百集團的股價剛剛突破5元,這位股民便以5.03元的價格立即清倉離場。
賣出股票之后,中百集團股價回調,該股民十分高興,心想:“看來是賣對了,否則又要坐過山車。”
如果回調時,再把股票買回來,也是一次不錯的波段操作。
但是,他沒有補倉,于是錯過了中百集團的漲停板。
就是這么巧,捂了那么久,最后在漲停板之前清倉股票,這就是許多股民的親身經歷。
錢金發現,凡是長期被套的股民在解套之后,一般不會很快的再買回股票,因為他被套太久,怕了,擔心再次被套。
哪些人喜歡賣出股票之后,再買回股票呢?是那些短線客。
例如,有人在11月28日買入中百集團,然后在12月1日逢高賣出,賣出之后,又在4.80元的價格重新買入。
為什么這類人會選擇再次買入呢?
因為他嘗到了甜頭,上次在4.80元買入中百集團賺錢了,那么等股價跌至4.80元時,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再把股票買回來,這樣賺兩次錢。
這就是一個心理學問題,用科學詞語解釋就是:條件反應。
長期被套的人套怕了,因此賣出之后就走人,不敢再買。
而賺了錢的人嘗到了甜頭,就想著反復高拋低吸。
這屬于正常的心理現象,哪怕學習再多的炒股技術,再怎么磨練自己的心境也沒用,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分批建倉、分批賣出。
只要確定一只股票的底部在哪,那么以這個底為標準,越跌越買,越漲越賣,不做一錘子買賣,方是正確的投資思路。
如果不改變思維,依舊采取一次性買入、一次性賣出的策略,妄想精準的把握買賣點,買完就漲,賣完就跌,那神仙也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