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隆·貝恩斯,以及火箭舊將大衛·安德森。
顯而易見的是,澳大利亞籃球人才的井噴,和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選材有著很大的關聯,值得一提的是,NBA前任狀元郎、新科最佳新秀凱利·歐文其實也來自澳大利亞,他爸早年間在澳大利亞籃球聯賽打球,他便出生在澳大利亞。
不過有著美澳雙國籍的凱利·歐文,這一次還是選擇了為美國夢之隊效力。
林大浪從澳大利亞籃球崛起之路中,也學到了不少。
趕赴倫敦參加奧運會前,他也在國內投入了一大筆資金,先是以他個人的名義,在環渤海圈初步建立了一個初中籃球聯賽,除了大筆獎金,以及和體總、教育部合作的中高考加分制度以外,每年這個初中籃球聯賽還將選拔一部分極其優秀的少年籃球運動員赴美高中籃球名校留學。
接著,是和籃協合作,在CBA各梯隊來了一次大掃蕩式的選拔,選出了一批精英送到NCAA留學。
最后,是聯手大姚,建立了CBA商業公司,商業化運作CBA,這方面,林大浪還和大姚有過一些爭執。
前世直到林大浪穿越前,大姚就執掌了籃協、CBA七八年,結果男籃女籃的成績都是各種倒退,他的理念,在林大浪看來主要的問題在于——
一是鎖死頂薪,導致CBA運動員們的收入大跌,雖然初衷是為了CBA能夠可持續發展,但實際上這一背離市場化發展的理念,以及運動員收入大跌帶來的運動員們的積極性下降、為了賺錢維持過去的生活不得不參加更多的商業活動以至于球技倒退……
二是限制外援,大姚的外援政策,不僅限制外援的人數,還限制了單場比賽外援可以出戰幾節比賽幾人次,目的么,是為了讓國內球員能夠在球隊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讓他們在聯賽里能夠多持球多發起進攻以培養個人能力。
但實際上,這一改變帶來的只有國內球員徹底進入“低水平競爭狀態”。
可以想象,之前如果球員們想要爭取更高的戰術地位,必須用自己的實力說服教練組,但是如今球權自動送到了手上,那么刻苦訓練似乎也沒有必要了。
如此一來,很多球員在國內聯賽數據非常華麗,但是一到了國際賽場仿佛就變成了業余球員。
大姚的這兩條政策,可以說是錯中錯。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錯的不多但實際也沒什么用處的政策,如生搬硬套的選秀政策,都在失敗。
林大浪比他激進多了,張口就是CBA擴軍,林大浪直接通過體總給各地方體育局下發了硬性要求,要求每省、直轄市都必須組建一支CBA球隊。
如此加上擁有兩支球隊的首都、蘇省、粵省、魯省,以及擁有三支球隊的浙省,CBA一下子就能夠擴張到了40支球隊的規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后面精彩內容!
球隊規模大了,比賽也就多了,能夠參與其中的球員也會增加,這就是好處。
壞處是,中國地大物博,這么大規模的聯賽,運營起來花費也會更大。
但林大浪早就想好了,他還有另一個更加激進的想法——取消外援限制。
所有的CBA球隊可以不受限制地引入外援球員,外援球員的出場時間也同樣不受限制。
這一點,是林大浪和大姚之間最大的分歧,因為大姚覺得,取消外援限制會導致國內球員完全沒有出場的時間、發揮的空間。
但林大浪不這么覺得,首先第一點,就算CBA取消外援限制,四十支球隊就真的會被外援填滿嗎?說白了,大部分球隊財力有限,簽不起那么多的外援。
當然,也有簽得起大量外援的球隊,但這樣一來就會變成,外援隊狠狠的歷練簽不起外援的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