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決的第二戰,邁克·布登霍爾澤變陣了,他不再是阿詹前兩任主教練艾弗里·約翰遜、邁克·德安東尼那樣的庸庸碌碌之輩,而確實是有一些東西在手里的。
林大浪原以為這場比賽,黃蜂即便變陣,也只會掏出所謂的五小陣容來拉快比賽的節奏。
結果,邁克·布登霍爾澤直接掏出了新東西,他從替補席把鮑里斯·迪奧掏了出來,加上錢泰森,大個提到高位,用各種擋拆配合,直接玩起了幾個賽季之后十分盛行的點名進攻。
即,擋拆之后,千方百計的尋找保羅·加索爾,對著加嫂的防守是一陣猛攻。
對于這套打法,史蒂夫·科爾和林大浪都有點托大了,他們原以為,他們有無限換防,黃蜂的這種點兵點將式的點名打法,突破不了尼克斯的無限換防。
但黃蜂的實操不同,他們擺了一套人人除了錢泰森和鮑里斯·迪奧以外,人人都可以單打的陣容,即,替補席的托拜厄斯·哈里斯被提上了首發。
庫里、托拜厄斯·哈里斯以及阿詹輪番單打,反正就是擋拆找加嫂,誰能找到加嫂誰就接棒單打,打著打著,首戰尼克斯穩固的防守,隨即就被打爆了。
關鍵是,史蒂夫·科爾的反應還特別慢,林大浪早就想到了要用追夢格林換下加嫂了,史蒂夫·科爾的第一反應卻是——如果加嫂被換下,尼克斯的進攻就要遭到大削。
所以,史蒂夫·科爾的第一筆調整,是很讓林大浪感到無語的埃里克·布萊索換下加嫂。
如此一來,尼克斯這邊實質性的中鋒,就變成了林大浪了。
這一換,尼克斯的防守還是崩了。
說白了,尼克斯回到了林大浪作為中鋒,一邊要護框,另一邊還要協防補防到正面,分身乏術的他,反倒是成了尼克斯防守端的突破口了。
當然,實戰中體現出來的突破口,并不是林大浪,而是外圍的那群防守人。
庫里爆發了,阿詹緊跟著庫里就爆發了。
這就是以點帶面,季后賽這種級別的比賽,這種逐漸擴散開來的影響,是必然的。
就這樣,黃蜂靠著邁克·布登霍爾澤的妙手調整,扳回一城,這輪東決系列賽的總比分,就這樣變成了1比1平。
而隨后,這輪東決系列賽就轉戰夏洛特了。
夏洛特黃蜂主場的第一場東決比賽,林大浪就爆發了。
簡單來說,在球隊輸掉了這輪東決系列賽的第二場比賽,或者更準確一點,是因為史蒂夫·科爾的臨場緩慢加錯誤調整,導致尼克斯輸掉了本不該輸掉的東決系列賽第二戰,這直接就讓林大浪明白過來一個道理——他不能再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了。
雖然,看起來,季后賽版本的史蒂夫·科爾正常了很多,但常規賽他的各種不科學實驗、各種固執己見的操作,其實已經是讓他的執教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了。
或許,史蒂夫·科爾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這恰恰就是問題的關鍵,史蒂夫·科爾的執教水平下滑了,臨場調整的反應速度和精確度下滑了。
那么這種情況下,原本尼克斯對誰都能夠占據上風的教練組,就不值得信任了。
若是教練組位處下風,那林大浪就必須靠著他自己,彌補這點差距了。
所以這一戰,林大浪零幀起手,直接就是一個個人的大爆發。
接著,就是尼克斯對黃蜂點名戰術的再一次的錯誤應對——史蒂夫·科爾滿腦子思考的還是進攻,因此當他排出一個控衛埃里克·布萊索,得分后衛丹尼·格林,小前鋒安德烈·伊戈達拉,大前鋒林大浪,中鋒德拉蒙德·格林的陣容應對黃蜂的點名進攻時,問題就再一次出現了。
追夢格林要頂到中鋒位置,去護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