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很順利找到了高舒平,他在閑園時就認識了他,知道高舒平是個文雅的讀書人。高舒平自年后不久,也從京城回了老家,一待就到如今。
高宅內,高舒平看完了伊寧的信,嘴角微微一笑,對董昭道:“既然是寧姐相請,舒平自當前往江寧府一趟,我們明日一早便動身吧。”
董昭點頭:“高大哥真是爽快人。”
高舒平道:“董兄弟今晚好好歇息一番,明日再做計較。”
董昭點頭離去,高舒平卻皺起了眉頭。很快,高父入門來,問是何人寫的信,所為何事,高舒平將一切說了,就輪到高父皺眉了。
“這個女娃子在替蘇博秉筆?叫你去幫忙?你又身無官職,又非蘇博親故,為什么要去?倘若被有心人發現,一紙奏折遞上朝廷,彈劾你叔父怎么辦?我們高家怎能卷入這等事里邊?”
高舒平的叔父名叫高詢,亦是朝中高官,他在京城,便是住在高詢家。
高舒平聞言舒了口氣,緩緩道:“父親認為我不該去?”
“當然。”高父回答的很果斷。
“父親,您眼里只有朝廷與官場嗎?”高舒平緩緩道,語氣中夾雜了一絲冷漠。
“你什么意思?”高父疑惑。
高舒平抬頭直視他爹:“江南如今還有那么多百姓受災,您看不到嗎?就說這太湖周邊,水一漲的時候,多少房屋被淹?多少田地淪為水澤,您看不到嗎?”
“你說這個干什么?”高父臉上肌肉一抖一抖,頗為不滿。
“伊寧她一個女人,尚且敢頂著這么大的壓力秉筆,我堂堂男兒,難道要為了不影響叔父當官而視百姓受災而不顧嗎?我回家讀書讀了大半年,有什么用?圣人都知道身體力行,我為什么不能去做點我想做的事?”高舒平音量越來越大,一番言論拋出,高父被他說的有些反應不過來。
“賑災你爹我難道沒出力?湖邊粥棚里我送去了幾百石米,難道這還不行?”高父反駁。
“沒說不行,但,不夠!”高舒平言語激昂:“朝廷需要蘇大人那樣的好官來治理百姓,為民造福,蘇大人病倒了,是伊寧代筆,她承接的是蘇大人的意志。您看看這些天,蘇州附近是不是有很多跟之前賑災不一樣的法子?讓官兵收攏流民,就地耕屯;重修河堤,不僅招青壯修葺,還招婦人煮飯,還發放銀錢;更有官兵巡境之內,出現餓殍的,官員連坐處罰。這些措施是不是很新鮮?是不是保證了更少的人餓死?這難道不是我等讀書男兒該干的事嗎?”
高舒平一番話說的高父長長嘆了口氣,他說道:“好,你年輕,你讀書多,什么都有理,你去做吧。”
“多謝父親成全。”高舒平躬身長揖一禮。
“事成之后,盡快脫身,我知道那個女娃子不簡單,但她樹大招風,仇家無數,你得萬分小心。”
“孩兒謹記。”
高父再次長嘆,轉身而去。
翌日一早,高舒平便整束好,帶著一些衣物與兩個仆人,與董昭上了一輛馬車。兩人在馬車上說說笑笑,很是談得來,聽得董昭說起這半年多來的經歷,高舒平嘆道:“江湖原來這般險惡啊?”
董昭嘆道:“是啊,江湖兒女,腦袋是時刻別在褲腰上的。”
高舒平道:“官場上又何嘗不是腦袋別褲腰上?”
董昭疑惑道:“此話怎講?我踏入江湖,知道江湖紛爭死了誰朝廷都懶得追究,唯獨死了官,內外庭就會追著不放,當官怎的還跟江湖一樣了?”
“江湖水深,這官場的水,何嘗淺?”高舒平頓了頓,繼續道:“打個比方,江南,有上千的官吏,這水災一來,你猜有多少人會選擇賑災?”
董昭搖頭,他不懂。
“大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