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道挖好之后,王偉便在火道之中鋪上了許多木炭。
找了一些從石頭山上逐層風化自然脫落的石板將火道蓋上,隨后便將木炭點燃了。
炭火燒了一整天的時間,期間王偉還給火道加了兩次碳。
直到次日清晨,石板上面還能感受到溫暖的溫度。
晾了兩天的陶胚被端了過來。
一個個的小心的放在了火道兩旁的陶室中去,然后在陶室上面又蓋上了石板。
小心翼翼放陶胚的女人不小心觸碰到陶室的時候,發現陶室的泥土居然變硬了。
那手感,不像是泥土,反倒是像石頭。
每一個被放下去的陶胚都要過一遍王偉的手。
他的手中,拿著一個用狼毛制作的毛刷。
每一個陶器在放入陶室之前,都會被他涂抹上一層薄薄的稀泥。
老嫗跑了過來,蹲在火道旁看著王偉忙碌。
最終,她忍不住的再次問道“這些泥巴燒了后,就能變成陶嗎”
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解釋了,但王偉還是耐心的笑道“沒錯,陶就是一種跟石頭差不多,但又不是石頭的東西,到時候陶罐可以煮肉熬湯,逃碗可以喝湯吃飯,比現在用竹筒會方便很多的。”
“要是喝湯的時候喝慢了,這泥巴會不會化開啊”老嫗擔心的問道。
王偉有些無語了,解釋了很多遍,但他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去形容陶。
就像你無法對一個擁有色盲癥的人去形容綠色到底是種什么東西一樣。
火道里面再次被鋪上了木炭,點火,封窯。
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加溫,不論是火道還是陶室,溫度都變得極高。
橘紅色的焰火透過石板之間的縫隙透露出來。
附近數米遠的地方,都能感受到那種灼熱的溫度。
因為是第一批陶器,所以王偉格外的小心。
到了夜晚,王偉看了一下系統時間,已經燒了十二個小時。
在火道的盡頭,有兩個接口。
而接口的外面,是兩個用木板制作的鼓風機。
這兩個鼓風機相對于以前煉銅時用的鼓風機要大很多。
經過改進,被固定在地上,只需要來回拉扯上面的草繩,就能夠將風送入火道。
燒制陶器并非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沒有全自動化燒陶機械的幫助下,人工操作就很考驗經驗了。
通常,從陶胚入窯后的點火開始算起。
要十到十五個小時來升溫。
這個具體時間沒有一定,主要還是依靠操作師傅的經驗和判斷。
如果沒有升溫過程的話,隨便燒的陶器,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會裂開。
接著,需要兩到三個小時的高溫致密化。
這個過程也是陶器成型的關鍵過程。
這個時候,尋常炭火的溫度就達不到要求了,需要借助鼓風機來增加火勢。
到最后,又是一個降溫的過程。
降溫也需要十幾個小時,但相對于升溫來說,需要注意的地方會少很多的。
升溫的過程已經差不多夠了,接下來就是高溫致密化的過程了。
剛好現在閑暇無事,王偉從部落里面找了幾個族人來幫忙。
最為強壯的王壯肯定是不能少的。
為了表示對魚族的親近,鱷魚也被喊了過來。
兩人都是部落里面最強壯的漢子,再帶兩個輔助的漢子,想必兩三個小時的重復機械運動應該能夠堅持下來吧。
聽明了要做的事情后,王壯嘗試著抽動了幾下鼓風機。
在沒有軸承的情況下,這簡易的鼓風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