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取出來的,是那些最外面的陶幣。
陶幣是所有陶器里面,制作最簡單的東西。
王偉特意打造的一個空心銅管,將厚薄均勻的陶泥截斷成一個個圓形的泥片。
接著,在泥片的正反兩面,都會印上簡易的文字。
正面印的是王,而背面,則印的是用來防偽的批號。
例如這一批的陶幣,一共燒了八百枚,所以批號就是一,而后面跟的數字則是八百。
族人暫時并不明白陶幣的用途,對其自然也不會重視。
在他們看來,燒制的這一批陶幣,應該是王偉做的小玩具。
否則的話,這種形狀的陶器又有何用。
但等到將來,陶幣的作用逐漸明顯起來的時候,它們的價值肯定也會隨之升高。
那個時候,不乏會有人冒險自己燒制。
而這些批號和數量,就是王偉為了提前預防那種情況所制作的防偽標志。
陶幣被清點裝筐,王偉是需要帶回去的。
等到王偉清點完所有的陶幣后,陶窯里面其余的東西也都被拿了出來。
王偉親自捏制的陶缸被擺放在正中間,顯得有些鶴立雞群。
其余的陶器擺放在兩側,延伸出去很遠的距離。
旁邊的族人看著如此多的的陶器,激動的直搓手。
有了陶窯,和火道就是不一樣。
以前的火道,一批只能燒制幾十個陶器。
若是占地方的陶罐燒的多了,那總體數量就會下降。
而且火道的空間有限,能夠燒的最大的陶器,也不過是上次合歡節的時候,她們所嘗試的那種小半人高的小陶缸了。
相對于王偉燒制的陶缸,女奴們燒制的算是矮冬瓜了。
盡管如此,她們燒的陶缸,最終也只有一個勉強能用。
而經過檢驗,王偉所燒制的這些陶缸,沒有一個損壞的,全部合格。
不僅如此,其余的陶罐陶碗損壞率也極低,相比于火道燒制的陶器來說,合格率要高上很多。
看到了這次的收獲,今后專門負責燒陶的這些人恨不得現在就開工,繼續燒制陶器。
只可惜,現在大雨傾盆,封閉式的陶廠尚未建好,草棚里面的空間太小,根本無法制陶,眾人只能將燒制出來的陶器收好,各自去休息,等待著雨停了。
大雨下了一整夜的時間,次日清晨依舊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王偉看了手環里面的天氣預報,接下來一個星期的時間里面,將有五天都會有雨。
雖然雨水很大,但溫度并不低。
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