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沒人再提去買食物的事情。
現在,整個王族擁有陶幣的人,恐怕就他們部落還沒有去排隊吧。
現在去了,也只能排在最后面,不去,等他們買完了再買也沒有什么影響。
聽說,王偉強令咸魚的價格不準再上漲了,所以現在的咸魚依舊還只是以前的三倍價格。
只不過,不知道為什么,王偉沒有下這個命令之前,別人還都是哪種食物便宜買哪種。
可是等到王偉下令后,大部分原本舍不得買肉干的人,最后居然都買了不少的肉干。
這也導致了,肉干的價格哪怕超出了咸魚太多,依舊在不停的上漲之中。
其實王偉下令咸魚不準漲價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害怕被人聯合起來掀桌子。
他有辦法獲取食物,其實從合合歡節的時候就開始準備冬季捕魚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什么方法捕魚最快。
毫無疑問,自然是漁網了。
不過大河中的魚太多,太大。
若是編織小的漁網,根本犯不著去撒網,有魚籠就能將河邊的那些十幾斤的魚抓上來。
若是編織太大的漁網,那耗時耗力可就多了。
一張能夠抓捕大河中那些幾百斤重的大魚,甚至還有一些誤入網內巨鱷的網,至少也需要上千個工的時間才能編好。
編織一張網對王偉來說也不是問題,抽調一百來人,十天不到的時間加班加點也能夠做完。
可是這個時代的網是用草繩編織而成的,而不像是后世,是用合成纖維尼龍6做的。
植物不管多么的堅韌結實,只要一泡水,就容易松散發爛。
有句話叫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其實最開始是大河流域的漁民們口中傳出來的。
那時候的漁網是用麻纖維編織的。
麻纖維遇水容易膨脹,然后朽爛。
所以打了三天的魚后,必須曬兩天的網才能延長漁網的使用期限。
誰知道這句話傳到內地后,被人誤解為打三天的魚,就有兩天在曬網,從此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句話就成了諷刺人沒有恒心的話。
再后來,隨著漁網材料的升級,變得耐磨抗腐蝕后,哪怕就是沿海的漁民,也漸漸的忘記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個詞最原本的含義。
正是因為植物怕水,想要制作大網,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不然的話,花費上百勞力,編織一個漁網,用一個月朽爛了,那還真不如請這一百勞力乘船去河中釣魚劃算。
畢竟這個時代的魚太貪嘴,餌料下水它們就會上鉤。
不過王偉倒是知道一種辦法,把漁網的材料和一些樹膠一起加工后,漁網就會變得格外的耐泡。
只不過,這種方法是近代才被發現的。
那個時候,尼龍6早已經被普及了,這種發現不論是從成本還是從實用性上來說,都和尼龍漁網沒有任何可比的地方,所以這件事根本沒能引起任何重視。
王偉也是以前找工作的時候,在報紙的角落上看到過一眼,后來到了這邊,又用手環將這種方法搜索了出來。
這段時間,王偉搜集的樹膠,除了平時用外,剩下的都存了起來留著快過冬時加工漁網的。
天氣寒冷的時候,一來是不會太忙,只要解決了保暖問題,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用來干活。
二來是那個時候抓到了魚可以慢慢處理,天氣就是最好的冰箱,哪怕抓到了再多的魚,有一個寒冬的時間也肯定能夠處理完。
畢竟那個時候天寒地凍的,不能開墾土地,也無法建造房屋,奴隸們可不能閑著,那個時候用來制作咸魚是最好的選擇。
可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