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賽時間是90分鐘,一個半小時,對于一幅人物速寫來說,雖然并不是很緊張,可也沒有太多時間浪費在構思上面。
季靜覺得她還挺幸運的,這題目竟與于老師給她安排的特訓不謀而合,作為在菜市場泡了一個月的人,“煙火氣”這塊她可太熟了。
她將題目拆解,一要接地氣,體現普通人的日常,二要貼近“煙火”,人間至味,吃吃呵呵嘛!那必然得是路邊攤呀!
構思好后季靜就直接開始下筆了。
小組比賽的過程中,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監管老師,還會有記者組和總裁判組時不時地在周圍轉悠,觀察記錄每個畫手的作品和狀態。
有的人就被這種現場氛圍搞得心神不寧,尤其當記者把鏡頭對準自己這組拍照記錄時,拿鉛筆的手根本不知道從何下筆,既羞澀于被記者看見,又期待自己被拍下來,或許還能上個當地新聞什么的……
腦子想法一亂,更加不能靜心,繪畫狀態是大打折扣。
但是經歷過菜市場洗禮的季靜,完全不受影響,專注力強得可怕,不到半小時,她草稿就打好了,雪白的畫紙上,一個捧著西瓜的女孩初見雛形。
女孩看著十二三歲,大光明馬尾辮,白體恤,牛仔短褲,小涼鞋,樸素的衣著蓋不住她臉上洋溢的青春和明媚。
她半蹲半坐在小馬扎上,岔著雙腿彎著腰,生怕西瓜汁滴在褲子上,可卻沒注意到嘴角粘了兩顆大大的西瓜籽,只顧著享受甜美清爽的西瓜帶來的清涼一刻。
季靜邊回憶葉子欣的笑臉,邊把鉛筆從HB換成2B,開始傾斜筆尖增加細節。
如果“煙火氣”的大方向是要體現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景,那么只有一個吃瓜的葉子欣作為主體顯然是還不足夠的,這道題目真正的解題關鍵,還是在氛圍的塑造。
所以季靜將“葉子欣”這個主體畫完后,開始著重描繪整個菜市場的氛圍。
一張畫紙顯然是不夠塞下整個菜市場,完全寫實畫面又難免單一,季靜得在回憶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
她先按照三角構圖法,圍繞著葉子欣向后延展畫出水果攤的大型形狀,隨后在里面添加,陳舊但結實的雨棚,堆在地上的集裝箱,擠在集裝箱里的新鮮果蔬,再添加從屋里扯到外面的電線,搬出來放在凳子上的老舊電視機和吱吱呀呀送風的風扇。
墻面的瓷磚歪歪斜斜,墻角爬著苔蘚和不知姓名的野花……
背景描繪完以后,就輪到人群了。
她對“煙火氣”的定義是“平凡的熱鬧”,要熱鬧但又不能喧賓奪主,所以季靜在背景中加入了很多路人的側寫,攤主忙碌的背影,買家挑選水果的手,遠處手拿菜兜的阿婆,只簡單線條勾出形態,不著重描繪細節,人群自然也就成了背影的一部分,與環境背景一起烘托出“熱鬧”的氛圍。
季靜沉浸在創作中,逐漸忘記了自己置身賽場,那專注的神情,讓對面的李琦忍不住多看了她兩眼。
那種小學生畫功有必要這么認真嗎?
李琦真是挺好奇的。
他覺得季靜能進復賽絕對是靠走后門,可又好奇她這走后門的怎么會跟自己分到一組,畢竟他這組經過他老媽的“暗箱操作”,應該都是些為了讓他順利進決賽而挑選的炮灰。
比如他左邊這個,都快過了一個小時了,草稿才剛打好,構圖還偏了,一看就是第一次參加這種比賽心理素質不行,被周圍來回的人群影響,都不會畫了。
他右邊那個也沒好到哪去,人體結構扭曲的沒眼看。
海選是自己提前準備作品上交參賽,能不能通過復試全看交上去的作品質量,至于這張作品是怎么來的,就沒人管了,照著名畫抄的,老師幫忙改的,或者找個槍手買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