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而已,無需如此大驚小怪?!?
劉章表情很淡定,但曹沖心里卻是掀起了驚濤駭浪。
作為曹操的繼承人,曹沖在各方面都算得上是極為優秀,再加上劉章一直以來的傾力培養,更是表現出很多不應該屬于這個時代的眼光。
漢字簡化,一個看似沒什么大不了的改革,實際上這是完全不亞于當年始皇嬴政強行統一文字、度量等等現在看起來很平常的東西。
可實際上,這卻是實實在在的是在與傳統進行的一場挑戰!
而且是你死我亡的那種程度。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了階級劃分,上層壓制下層的格局似乎就成為了一種定數。
從最早的食物分配權,再到土地的分配權,整個社會永遠存在著對各類資源的占有與分配。
當然知識也同樣是屬于資源的一種。
既然知識也是資源,那么就要相應的設立門檻,于是從很早之前開始,對于如何壟斷知識也就成為了人類社會一小撮人研究的重要課題。
這一點實際上最早可以追溯到部落時代,祭祀們往往都是血脈相承的,尤其是關于歷史,他們往往有著另一套文字與語言用于記錄,甚至將其稱之為與神明溝通的語言。
而這些知識,他們往往只會傳授給自己的血脈后人。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祭祀一脈在相當漫長的一段歲月之中,始終都在部落中擁有著最為崇高的地位,并可以通過這樣的地位從部落的食物分配中取得最好的那一部分。
至于到了王朝不斷更替的時代,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大大小小的國家各自割據一方,文字與語言的多樣性便凸顯了出來。
這本質上就像是后世華夏周邊的小國一樣,執著的追求著擁有自己獨立的文字與文化體系一樣,正是出于擔心自己的國民由于文化的高度同源而最終導致在某個時間點上被華夏重新納入版圖之中。
是以彼時的楚人、齊人、燕人、蜀人等等之間的對立情緒本身就是各自的統治者刻意營造出來的。
為的便是將國與國之間割裂開來,形成對立,哪怕是一時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失敗了,子孫后代也能夠從典籍之中找到傳承,最終在合適的時候重新崛起,恢復家族對于國家的統治。
而始皇嬴政也正是看明白了這一點,才有了車同軌、書同文,甚至是焚書坑儒的重大歷史事件發生。
而這……
也是為何漢王朝取代了秦王朝卻依舊沿用秦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畢竟想要維持國家的高度統一,文化上的高度同源與認同,是最為首要的條件。
不過到了這個時代,文人的思維轉變也同樣迅速。
記錄古今發生的大事,并且盡量公正客觀的記錄,同時著書釋疑,為自己當前所在的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這也就是所謂的欲取先予。
好處嘛,就是可以取得名望的同時又可以取得當權者的信任。
也就有了習得文武藝貨于帝王家的說法。
但本質上在通過這些操作取得了地位的同時,這些文人便開始整理古籍,原本那些因“書同文”而被廢棄的文字便可以通過官方的渠道被重新歸納整理起來。
于是乎,當年被禁止的文化傳承延續了下來。
而同一個文字也就多出了很多種寫法,雖然這樣達不到當初各國老祖宗期望的那樣復國重建,但卻可以極大的提高求學的門檻。
知識的壟斷,也就此開始形成了。
畢竟,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光是每日的生計就已經很疲憊了,就算是好運撿到一卷竹簡,若是無人教授,那也如看天書一般無法理解其意……
然后再配合上古書那晦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