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此事姎去辦吧,甄家妹子平素喜歡讀書,與姎的私交還算不錯,只是……”
蔡琰說著看向劉章猶豫了片刻之后開口道。
“夫君理應明白,若此事當真與甄家有關,那在如今的當口,甄家妹子可就未必會來?!?
劉章聞言搖了搖頭道。
“夫人不必多慮,為夫既然敢請,自然便早有打算,只要請帖奉上她來與不來其實都不重要,無非是一種用來探清虛實的手段罷了。”
對于此次的事件劉章經過反復思量之后其實已經有了一些推測,而請甄宓前來的目的,正如劉章所言,那不過是用來獲取更多的信息來完善他推測的手段罷了。
甄宓來,劉章可以旁敲側擊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甄宓不來,劉章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反應確定甄家在此次事件之中必然身處漩渦之中……
而讓甄家陷入這個旋渦之中的罪魁禍首,劉章甚至都已經在心里鎖定了目標。
實際上這個人并不難猜,畢竟能夠有機會同時將暗衛、甄家以及許昌侯府都卷入漩渦之中的人本身就不多,至少那些個世家不太可能這樣做,或者說世家即便想做也不會趕在這樣一個如此敏感的時間點上。
至于為何劉章會有這樣的判斷?
那還得從禪讓大典期間的那場風波之中說起。
是的,是風波而不是案件,雖然最后的處理結果看起來是案子,但本質上其實還是一場風波。
畢竟……
新帝、劉章等人所代表的革新派以及以世家為首的守舊派這三方勢力的矛盾雖然看起來爆發了,但……三方人并未實質意義上的撕破臉皮。
細究起來,那更像是一場世家用以向新帝曹沖在展示自身的力量,政治嘛,向來都是如此,當才華與能力比起對手來差上一籌的時候,自然就要表現出自己的威脅性來達到其讓人無法忽視的目的。
哪怕……這種做法會讓人產生惡感。
而世家通過這種方式所換取到的,自然是朝堂上的一部分話語權……
前文曾提過,曹沖登基之后復置三公之位,其中兩個都給了改革派,而最后一個則是交給了王朗這位世家派系之中為數不多的才學出眾的老臣了。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才學出眾。
王朗這個人若是只記得他在演義之中被諸葛亮罵到吐血而亡那可就太過片面了。
畢竟在原本兩晉時期的歷史上,尤其是在經學這一塊上,王朗可謂是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的!
王朗博學多聞,校注儒家經典,有文集三十卷,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等。在魏國朝廷以其所作的《周易傳》作為學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稱為“王學”。
王朗子王肅便是”王學“的代表人物。王肅所注《尚書》、《詩》、《論語》、《左傳》等,在晉代列于學官,立有博士。今失傳。因王肅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外祖,故借朝廷支持而盛行,一度壓倒“鄭學”,”王學“在東晉后逐漸衰亡。
所以單由才學這一點來看,王朗至少擔任一個三公之位還是夠格的。
而除卻三公之外,九卿的位置絕大部分還是由著世家在掌控著的,而這一招,在劉章等人看來,稱之為置之死地而后生可,或者叫做以退為進也可……
那么問題來了,已經取得了足夠利益的世家,還會在此刻選擇再度刺激劉章等人敏感的神經么?
所以,劉章幾乎可以斷言,這里面必然是有人在試圖挑動如今朝堂上的三方勢力的矛盾,并以此達成其想要渾水摸魚的目的……
而根據這樣的思路去進行推導,這個站在陰影之中的人,其名字幾乎就已經是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