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現遺失的包裹那一瞬間起,整件事便如影隨形地纏上了梁策的屬下。
當時梁策的屬下如果接受大漢的邀請,去幫忙抬包裹,那么就會有黃金從包裹中,滑落下來,商人也不會回來找包裹。
就在此時此刻,兩人竟然一同做出了有違道德之事。現實往往如此諷刺:
即便你已為領導盡心盡力地辦妥數十樁好事,也抵不過你與領導一同做一件壞事的功勞。一起干了壞事情,關系一下就拉近了。人性就是這般令人無奈啊!
但是這件壞事情,一定有限制,并不是那種把柄的巨大壞事情,只是違背普通人道德觀念的壞事情,例如陪同領導光顧煙花之地,這些無關痛癢,而僅僅是一些輕微地違背常人倫理道德觀念之行徑罷了,等無傷大雅卻著實違背公序良俗之事。絕非那種能成為他人把柄、釀成大禍之舉;
縱觀歷史長河中的種種事件,其中蘊含的某些處世之道實則相互沖突。
猶記得年幼時,我曾向啟蒙恩師請教:為何歷史智慧中,兩個人,明明做著相同類似之事,在一篇故事是好事情,出現在另外一篇故事卻成為了教訓。最終結局卻天差地別呢?
啟蒙恩師解惑道:“關鍵在于‘度’的把握。若無法拿捏得當,則原本有益之事亦可能演變為無益甚至有害之舉。”
的確如此,若是領導犯下如殺人這般滔天罪行,那么為保守機密,領導極有可能選擇殺人滅口。事情做得過度了,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受到傷害。
故而,我方才強調,處事。包括人情世故,開玩笑等等,務必謹慎把握分寸,過猶不及,反受其害。
如果梁策的屬下和大漢,一起欺騙商人,大家一起做了壞事情,自然就只感覺上面拉近了距離,那么這個時候應該是在大漢誘惑下,正在商量分包裹里面的財物。但是梁策的屬下沒有去抬包裹,衍生出小局立即啟動,商人當然就回來,尋找他丟失的包裹。這下又激發了梁策的屬下隱瞞大漢撿到包裹,的壞事實發生。
所以從頭到尾,無論怎樣掙扎,都始終身陷迷局中,被局勢控制,難以自拔。
梁策的屬下和大漢都陰謀了撿到包裹真相,關系當然就近了一步。又因為收到大漢邀請,他們三人來到僻靜無人的巷弄內,準備分包裹里面的財富,心里慶幸道,今天發財了。為首老大那人,最先伸手從包裹中掏出一塊耀眼奪目的金子來。
梁策的手下頓時被眼前這片金燦燦的光芒蒙蔽了雙眼,頭腦亦開始發熱發燙。
此時此刻,無盡的貪欲已然占據了他整個腦海。
他全然忘卻思考,到底大漢是從包裹里面掏出的黃金,還是借著包裹阻擋視線,從自己的袖子里面掏出的黃金。
現在梁策的屬下,只想將包裹徹底拆開,看看一看里面到底裝了多少黃金,還有其它什么珍寶。
豈料正當此時,一旁的老大卻突然出手攔下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