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撩上幾針就行,不累。”說話間,夢萍剛好又縫完一件。
按照布貼的顏色,夢萍再次開始穿針引線,并示意周喬看一下已經縫好的那些。
“周喬,衣服中間的橫條印都是昨晚晾在鐵絲上硌的,用電熨斗一熨就平。只可惜我不會用,挺貴的我也不敢試,就怕給你弄壞了。”
這話倒不假。
現在的村里,縫補還都是全憑一根繡花針,像縫紉機這種常見生活大件,一個村子能找出一兩臺就已經相當難得了,更何況電熨斗在農村的作用本就不大,有不少人甚至從來都沒見過。
周喬痛快答應下來,“熨燙的活就交給我,你只管縫就行,咱們今天爭取弄完一麻袋。”
夢萍也是這么想的,“那咱們晚飯提前吃,吃飽的你再去夜市。”
想不到,她卻搖了搖頭。
“得了吧,夜市的客流量大部分靠的是少年宮,能把孩子送到那上課外班的家庭,條件都不會太差,誰會買這些三不包穿?
更何況還是反季的夏裝居多,我都計劃好了,把這批貨拿到農村去賣,也不指望能掙多少錢,夠跑一趟秋裝的就行!”
分析市場,是一個外貿高管的職業習慣。
其實,像三不包這種殘次品不光在夜市沒市場,就是在整個縣城消化起來也都有些難。
因為縣城是一個工業型的小城市,面積雖然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各種工廠卻星羅棋布。
生活在這里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是職工家庭,到日子就領工資,工人之間又愛攀比,買件打補丁的衣服穿在身上,還不招人笑掉大牙?
夢萍聽完也覺得十分在理,還反笑自己進城沒幾天,就把農村大事給忘到腦后去了。
她對著日歷思考了好半天,“我想起來了,明天是農歷的七月十一,是日河村鎮上的集,相比別處,它離縣城還算是近的呢,可你知道怎么走嗎?要不我還是和你一起去吧。”
話是這么說,可她要去了,夢萍的三個孩子又該怎么辦?
再說明天是日河村鎮,后天又是郭翟村,大家一天一個村鎮,總不能天天叫人陪跑。
周喬好像很無所謂,“鼻子底下一張嘴,邊走邊問唄,有你在后方坐鎮,我心里也踏實些。”
穿書八零:發家從擺攤開始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