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由五架月球車組成的車隊九州站月球探索基地,正浩浩蕩蕩地穿越過幽暗的月面,直奔月球背面而去。
所謂的月球背面,是因為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同步(潮汐鎖定現象,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47秒),因此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
也正因為如此,在任何時間,我們在地球上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
s由于月球的天平動,人們從地球上可以觀測到月球整個表面的59。
1959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月球3號探測器,這顆月球探測器飛到了月球背面,在距離月球60千米~70千米的高空,成功地拍攝了月球背面首幅傳真照片。
探測器在接近地球時又用電波將月背傳真照片發送回地面接收站,至此,人類第一次目睹了月球背面的真實面目。
在照片中,月球背面多為月陸高地,而月海平原和環形山較少。
在北半球發現的月海,被蘇聯命名為莫斯科海,這是一個直徑大約為300千米的圓形月海。
在北半球發現的一些環形山被取名為喬爾德環形山、布魯諾環形山、羅蒙諾索夫環形山、居里環形山、克勞默特環形山、祖沖之環形山等。
而在南半球的環形山,就取名為焦耳環形山、維爾努環形山和齊奧爾科夫斯基環形山等。
當然,參與太空競賽的老美后來也發先后發射了5顆環繞月球飛行的軌道器,并不斷地發回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傳真照片。
據此編制和出版的月球背面地圖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地名。
而這一次,從九州站月球探索基地出發的車隊,目標正是位于月球背面的克勞默特環形山周邊。
還有27公里就能抵達月球背面的理論邊緣了。
華可鏡沿著月球車的窗口向遠處眺望,入眼即是一片灰暗,這反射率僅略高于舊瀝青。
車隊持續向前,與華可鏡同乘一輛車的胡站長從旁說著話“月球上直徑大于1000米的環形山多達33000多個。位于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
“高山和深谷疊現,確實別有一番風。”
華可鏡笑了笑,第一次真實踏上月球的土地,他還是頗為感慨的。
“但月球這個鬼地方的地表溫度是相當不友好,晝夜的溫差實在太大……”
胡宗榕接著介紹,華可鏡則點點頭,瞥了一眼溫度監測儀器,上面顯示的數值是231攝氏度。
因為沒有大氣層,再加上月面物質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又很低,所以月球表面在白天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可以高達127攝氏度,而到了夜晚,溫度又可降低到183攝氏度。
現在這個溫度還算是在比較溫和的范圍了。
“這對我們的生產作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夢湖、亞平寧山脈,還有柏拉圖環形山區域的開發項目……”胡宗榕繼續說著。
大約四個小時之后,車隊終于抵達了克勞默特環形山以西南734公里處。
“到了,各位,這里就是之前我們勘探過的試驗點,鋁土礦氧化鋁高達70以上,十分符合我們新型機械的胃口。”
在胡宗榕的招呼和引導下,大家相繼下車并來到了一個經過基礎整治的礦坑。
華可鏡的視線穿過頭盔面罩,向礦坑底部望去,兩臺龐大的機械設備正扎實地橫臥在底部。
事實上,在月球表層,鐵和鋁的含量都十分豐富。
以鐵為例,僅月面表層5厘米厚的沙土就含有上億噸鐵,而整個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沙土,且都便于開采和冶煉。
當然,眼前這個深坑是一個鋁元素豐度極高的礦區,華可鏡今天過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