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艾倫
三個地球日之后,遺忘者號按照計算的路線抵達了與該恒星的最近距離點013光年。
觀測結果表明,在這個星系之內存在大量的恒星早期特征。
所以,小樂判斷這顆恒星的年齡不會超過十億年,相比于太陽來說,她還只是一顆少年恒星。
因為遺忘者號畢竟只是一艘百米級別的宇宙飛船,并沒有搭載當初地球科技水準中最頂級的望遠鏡。
所以,華可鏡和小樂都無法確定在這個“近在咫尺”的恒星系統內部到底擁有幾顆行星,是否存在宜居的星球。
為此,華可鏡吐槽小樂說,你這么能耐的人工智能竟然也搞不清眼前的這點狀況。
小樂則回懟,你能看到百米開外草叢里的螞蟻?
華可鏡不知道這個比喻是否恰當,
但行星本身不發光,想要在黑暗的宇宙圖景中找到她們確實不容易。
就像在地球時代,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如下幾個的疑問。
為什么科學家能夠探測到數百萬光年之外的星系,卻無法確定太陽系內的第九行星到底是否存在?
為什么哈勃望遠鏡能看到134億光年外的星系,卻看不到42光年外的行星?
這看似不符合邏輯,但原因卻又十分簡單。
首先,想要找到一顆行星,我們必須直視它,直視那天空中極微小的一部分。
但想要找到一個星系,不管她在哪里,我們都可以朝任何方向去看她。
因為這些星系是由恒星組成,是發光的,是明亮的。
而行星本身不發光,它只反射恒星的光芒。
對于靠近太陽的行星來說,她們會很亮,譬如水星、金星、火星等幾顆行星。
但是在太陽系的外圍,宇宙空間是極其黑暗的,所以即使我們把望遠鏡對準這顆行星,它也只是一個渺小的黑點而已。
攝影愛好者可以通過長時間曝光來增加物體的明顯亮度。
而在天文觀測中,我們同樣可以將望遠鏡對準太空中最黑暗的地方,并進行長時間的曝光,讓光線在圖像中不斷疊加,然后就發現了數不清的星系。
但要找到行星,則需要引入其他的方法,通常是根據潛在行星對已知物體的引力影響來推斷它的位置。
這是很難探測到的,特別是當行星還是遙遠和未知的情況。
就像眼前這個恒星系統,華可鏡和小樂除了核心地位的恒星以外,其他的訊息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那便連順著一顆已知行星去摸另外一顆瓜的機會也沒有,絕對的兩眼一抹黑。
……
一連觀察了近一周的時間之后,華可鏡不禁嘆氣“離得這么近,卻抓不住眼前的瓜。”
對于此,小樂寬慰他,地球上有七八十億人口,一上街你就能看見很多人。
但是,你在某一時刻到鷺城想要看見某個特定的人,機率卻很有可能是零。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華可鏡聞言反問“機率很有可能是零?那我們就完沒有機會了?”
“那倒不一定。”
“意思就是碰運氣嘛。”
華可鏡搖搖頭,他相信在這個恒星系統中大概率是存在行星的。
但存在并不代表著你一定能觀察到。
就像開車時從身上外套崩落的一顆紐扣,
它鉆進了座位底下,
然后悲劇來了,
哪怕我們可以肯定它就在車里,
但卻很有可能無法找到它。
事實應該就是這樣。
但華可鏡還得繼續工作啊。
諸如天體測量法、直接成像法、徑向速度法、凌星法、重力微透鏡法。
有的是事情讓他可勁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