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巖為什么判斷明光將有激烈戰事呢?這是基于他對軍情有一個明晰的了解。
1937年12月,日軍攻占南京和濟南后,急欲打通津浦線,奪取徐州,以取道鄭州南下,攻取武漢。
1937年12月中旬,日軍第13師團自鎮江、南京、蕪湖渡江沿津浦線北上,與津浦線北段日軍遙相呼應,準備一舉攻下徐州。
12月下旬,占領南京的日軍第13師團渡江后即攻六合、滁縣,沿津浦線北犯,擬攻掠明光、蚌埠等地,并試圖直趨徐州。
守衛在津浦線南段的國民黨第十一集團軍李品仙部、第二十一集團軍廖磊部及51軍于學忠部,利用既設陣地,在空軍支援下,節節予敵阻擊,將津浦線南端截成幾段,與日軍相持于淮河一線。
在李宗仁的指揮下,桂軍李品仙部在明光一帶與日軍展開拼死血戰,經過兩個月的頑強阻擊,日軍被阻于淮河南岸,無法北上。
后來,李宗仁曾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從津浦線南北夾擊徐州的敵軍,一阻于明光,再挫于臨沂,三阻于滕縣,最后至臺兒莊決戰。”
李宗仁將池淮阻擊戰視作臺兒莊戰役和徐州會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其戰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不過這一切,除了柯巖,柳曼等人是不清楚的。
他們不清楚,事實上,當時的形勢是很微妙的。自南京失陷后,國民革命軍全部撤往了浙江、安徽等地,淮河一帶一度兵力十分空虛。
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李宗仁積極調兵遣將,制定作戰計劃:第五戰區主力在津浦線一帶陳兵,阻擊北上日軍于淮河南岸。
隨后,李宗仁將駐防海州的李品仙第十一集團軍調至津浦線南段的明光地區,與于學忠①等部組成淮南兵團,負責阻擊津浦線南段的日軍。
在津浦線南段阻擊日軍的部隊大部分是李宗仁的桂系。
這些部隊的士兵大部分來自廣西農村,忠厚淳樸,在李宗仁的親自調訓下,不僅戰斗力較強,而且風紀良好。
所以開赴抗日前線后,士兵們與當地人民之間形成了友善和諧的關系,為日后發動民眾,軍民合作共同抗擊日軍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根據李宗仁的部署,李品仙③對參加津浦線南段阻擊日軍的作戰部隊做了相應部署:于學忠的51軍沿淮河北岸構筑防御陣地,并抽調部分兵力在南岸的蚌埠阻敵。
31軍主力部隊在鳳陽、紅心鋪一帶構筑工事,由此從側面對沿鐵路線北進的敵軍實施攻擊,準備將敵分割為數段后分別予以殲滅。
而日軍為攻取徐州,采取南北夾擊的戰法,即第十一師團沿津浦路北線向徐州攻擊前進;第十三師團沿津浦路南線向徐州攻擊前進。
守衛津浦南線的是李品仙的第十一集團軍。而布置于池河一線的第三十一軍,迎擊的正是日軍第13師團。
根據當前情況,柯巖在研究他們的去向時,毅然決定參加池淮阻擊戰。
柳曼弄到了一輛汽車,柯巖即率小分隊乘車到達明光附近的桃仙鎮,在這里找到了國軍第31軍的部隊。
第31軍的部隊曾經在秀才埠的張公山阻擊過日軍。只是那個時候柯巖他們還在大莊地區。
據說張公山之戰是三十一軍軍長劉士毅使用的“誘敵深入”之計,即讓部隊作像征性抵抗,引誘日軍至明光的池河地區包圍殲滅之。
國軍第31軍是廣西軍,軍長為劉士毅。而駐扎在桃仙鎮的為31軍第131旅第809團,他們防守梁家山。
接待他們的是樊登科團長。
樊團長聽柯巖說他們是從南京突圍出來的警察部隊,非常好奇。
因為他看到這支小小的隊伍里,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女性,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