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旅團長佐佐木太郎扔給參謀長的那封電報是什么內容呢?他所說的中原出大事了,又是出的什么大事了呢?
日軍旅團長佐佐木太郎扔給參謀長的那封電報是上峰發給他的關于黃河決堤的電報。他所說的“中原出大事了”指的也是黃河決堤的這件事。
話說該年的1月,日軍已經攻占了中國上海、南京等華東重要城市。
為了打通華北和華中占領區,日軍向徐州調兵遣將,準備將這座位于蘇魯豫皖四省要沖的關鍵城市收入囊中。
于是,為了保住這個戰略要地,不久,中國軍隊就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隴海鐵路地區建立多道防線,對日軍實施層層阻擊。
但是,盡管蔣介石為徐州會戰調集了20余萬兵力,可日軍卻在徐州會戰中先后投入了30萬主力部隊。
這種數量上的懸殊對比,再加上人員素質與武器火力的差距,徐州會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日軍取得徐州后,即西攻武漢。而要攻取武漢,就必須攻占河南。
而事實上,在徐州淪陷后,日軍距離實現打通華北和華中占領區的目標,也就只差攻入河南了。
所以,河南的得失再一次成為中日戰爭的焦點。
蔣介石很清楚,如果不能設法在河南拖住日軍的腳步,那么在河南淪陷后,華中重鎮武漢也必然岌岌可危。
武漢自古以來有“九省通衢”之稱,一旦武漢過早淪陷,那么抗日戰爭的局面必然會進一步惡化。
日軍自然也十分看重河南,它派精銳的第二軍入豫作戰。而驍勇善戰的第十四師團就在其中。
然而,此時河南聚集的中國軍隊,大多是經歷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與徐州會戰的殘軍,戰斗力極為有限。要想在河南抵御士氣正盛、裝備精良的日軍,難度可想而知。
畢竟,在此前投入精銳主力的淞滬會戰與徐州會戰里,中國軍隊依然未能攔截日軍前進的腳步。
就在蔣介石為此焦頭爛額時,一份機密計劃被提交了上來。
這份機密計劃的制定者是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這名德國軍事顧問認為,中國軍隊單憑武裝力量,已經不可能在軍事上取得一場大規模戰役①的勝利,唯一的方法就是運用一切自然因素阻礙日軍,而炸毀黃河大堤就是一個有效的策略。
根據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的計劃,在炸毀黃河大堤后,可以在華北平原形成面積廣闊的“黃泛區”,當地的交通條件將會變得極其惡劣,這可以有效拖延日軍摩步化部隊的行軍速度。
日軍雖然實力很強,但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日軍也不得不放緩侵略的腳步。
對于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提出的計劃,蔣介石與國民黨高級將領均認為此策可行。
而在徐州會戰失敗后,包括姚琮明、熊斌、何成璞等將領聯名上書,認為此時已經到了實施“炸堤計劃”的最后時刻,如果繼續猶豫不決,必然后患無窮。
隨著日軍在河南不斷攻城略地,開封、商丘等城市逐個淪陷,HEN省會鄭州已經完全暴露在日軍的鐵蹄之下。
一旦鄭州也失守,那么整個河南戰役也將以失敗告終。
河南一旦落入敵手,要在武漢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了。
1938年6月,蔣介石終于作出決定,炸毀黃河大堤,在華北平原制造“黃泛區”來阻止日軍的攻勢。
一開始,國民黨將決堤口設定為中牟縣的趙口,這里距離日軍較近,可以最大化地達到洪水的殺傷效果。
然而由于地形原因,每次炸堤后都會由于地勢傾塌而堵住決堤口,導致計劃失敗。
于是后來國民黨將決堤口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