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曼一行妝扮成旅游的人,要逛正陽關。
她們從南門入,守門的桂軍盤問了一下,即放她們進去。
她們看了碑記,接著就往里走。
正陽關的地形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窄。所以街道也是長方形。
正陽關鎮(zhèn),又名正陽關,系中華名關之一,古稱穎尾、穎口、陽石、羊市、羊石城、正陽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早在東周中期已具雛形。
《左傳》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來,次于潁尾”記載,以此計算,正陽關已有2540多年歷史。
又據(jù)明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壽州志》載“東正陽鎮(zhèn),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漢昭烈筑城屯兵于此”。
據(jù)此正陽關至今已有1790余年的筑城史。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官方在此設立收鈔大關,“正陽關”因此得名。
正陽關,春秋屬楚地,漢屬淮南國,南北朝時屬北魏,唐時屬淮南道,宋時屬淮南西路,明、清屬鳳陽府,民國屬壽縣。
正陽關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軍事重鎮(zhèn)。
正陽關地處淮河、潁河、淠河三水交匯處,位于淮河南岸,扼守淮、潁、淠三水之咽喉,是淮河要沖和大別山的門戶,“東接淮潁,西通關陜”,戰(zhàn)略位置十分突出。
據(jù)史書記載,自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國,正陽關均為軍事重鎮(zhèn),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甚至是一些戰(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
如后周顯德年間,后周大將李重進與南唐軍隊在正陽開過戰(zhàn),大敗南唐軍;元朝的淮西大戰(zhàn);太平天國、捻軍與清軍的作戰(zhàn);紅二十五軍與國民黨部隊都曾在正陽關展開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
就因為正陽關是一座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的重鎮(zhèn),所以李品仙也以重兵鎮(zhèn)守之。
而紅二十五軍攻占正陽關時,柳曼與柯巖因為追捕盜挖李三古堆的首犯張子清,當時正在正陽關。她和柯巖親眼目睹了紅軍的風采。
那個時候他們只有十八九歲,稚氣未脫。可是他們?nèi)f萬沒有想到,幾年后他們會與柯川重逢,一起投入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中。
而現(xiàn)在,她正是奉命對友軍一一桂軍來摸底,再一次來到了正陽關。
柳曼帶著秀兒,鳳妹子沿著長街往北走,一直走到北城門下。
北門也和南門一樣,有內(nèi)外額的題字。
北門外額題字為“鳳城首鎮(zhèn)”,內(nèi)額題字為“拱辰”。
秀兒和鳳妹子沒有文化,她們都不懂那些題字的含義。
“鳳城首鎮(zhèn)”,這四字為壽州知府山陰(今紹興)人施照于大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所題。意為正陽關為鳳陽府內(nèi)第一大鎮(zhèn)。
據(jù)明嘉靖《壽州志》云:“明興,高皇帝為壽春府,尋改壽州隸鳳陽府”,因壽州歸鳳陽府。正陽屬壽州,因此正陽亦屬鳳陽府。
又因正陽關“七十二水通正陽”,得水運之利,擅舟揖之便,商販輻輳,是淮河中游重要物資集散地,自明代成化元年設立收鈔關(當時年征稅銀達多兩)以來,一直是淮河中游的商貿(mào)大鎮(zhèn),故有“鳳城首鎮(zhèn)”之說。
而“拱辰”出自《論語?為政》第二章,“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拱辰”二字意為:做官從政者,要以“官德”為先,以德服人,這樣百姓就會像眾星環(huán)繞北斗那樣,團結(jié)在你的周圍,從而獲得百姓的信任和擁護。
有人說,南北門的題額“解阜”對應“拱辰”,“淮南古鎮(zhèn)”對應“鳳城首鎮(zhèn)”,前者是對當政者的要求希望,后者是對城池的定位。
柳曼帶著秀兒和鳳妹子想上望淮樓。因為當年她和柯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