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正是當年,王家人在得知林愛華是個高中生,又很是隨意地打探了下林家的情況后,就迫不及待地將王容外嫁的原因。
畢竟,別說八十年代,就是后世,農村姑娘也大多找知根知底的村里或附近幾個村子的男人,很少外嫁。尤其,如王容這般隔著好幾個鄉的距離,更是跨了鎮的。
偏偏,林愛華和王容的獨子林浩軒,卻沒能遺傳到老林家,不論男女必備的學習天賦,反還遺傳到了王容的學渣特性。
“不過,初夏,既然你想當老師,為什么當初中考填志愿的時候,你爸媽問你要讀中專還是中師的時候,你又跟他們說當老師不好,站在講臺上,一站就是一個小時,還得一直說話,容易得咽喉炎和下肢靜脈曲張這些職業病?”
說到這兒時,王容特意頓了頓,搖頭,用“你這孩子,咋這樣作”的神情瞅著林初夏。
“你啊……你說說,你這不是那啥……多此一舉嘛!都知道高中生是最辛苦的,不僅自己辛苦,父母也得跟著操心,你明明可以讓早點出來工作,不僅省了時間和錢,還能比那些讀了高中考大學的人,多賺三四年的錢,偏偏,唉……”
接著,不等林初夏回話,和自己就“中師和師范”的不同,“小學老師、初中老師、高中老師和大學老師”的不同,進行逐一爭辯,將自己方才那番話又懟回來,王容又抬頭,一臉疑惑不解地看著林爺爺和林二爺。
“爸,二叔,這中間的區別,初夏這些小孩子不懂,你們還能不明白嗎?你們當時怎么就沒想到勸勸呢?唉……”
“你們是不知道,現在那高考,就跟過獨木橋一樣。就算初夏讀的那個學校是啥重點,進了那啥實驗班,就是半只腳踏入大學門檻了。但是,你們有沒有去了解過,這些年,市里每年能出多少大學生?這些大學生中,又有多少人是被第一志愿錄取的?有多少人估分的時候,過高或過低地估了分,結果,到頭來,要么,就沒能進入心儀的大學,要么,就因為填報志愿失誤,不得不去讀大專?又或者,心懷不甘地復讀?”
“但是,復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信你們問初夏,他們學校高三有多少復讀生?這些復讀生中,每年又有多少人能考上大學?又有多少人復讀了四五年后,不得不拿著高中文憑跑去打工?到頭來,花了錢不說,還白白浪費四五年時間。有這四五年,別說去廣城打工,就是隨便在市里找份工作,也能養活自己,再節儉一些,還能補貼下家里。”
這些話,和剛才杜鳳那番“為她好”的話,并沒什么區別。話里話外透露出來的惡意算計,也清晰可見。
而,林初夏卻難得地沉默了。
只因,前世,別說她這個當事人,就連林愛國和鄧秀珍這兩位做父母的,平日里,對著林初夏和林浩宇姐弟倆的時候,自詡有著豐富閱歷和為人處事經驗的長輩,也都落入了王容這并沒有特意遮掩,很是淺薄的算計里。
簡單地來說,前世,四年衛校辛苦學習生涯,到頭來,畢業后,在沒有家世背景的情況下,林初夏只能收拾行囊,和無數中考或高考后落榜的人一起,在那年的七月,踏上了開往廣城的列車。
然后呢?
九十年代的內地城市,哪怕是“國家級重點中專”的省衛校,也并沒有開設電腦課。因此,不懂電腦,也不太擅長英語的林初夏,最終,在廣城這個有著“考不上高中,才去讀中專”說法的城市里,和無數中考高考落榜的人一起,被分到了生產車間,成為了一名普通的流水線工人。
這份工作,還是王容,或者,應該說是林愛華,找上廠里人事部的那位老鄉,幫忙介紹的。
當時,同樣沒了工作,來到廣城的林愛國,并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安排是否合理。或者,應該這樣說,林愛華和王容夫妻倆,因為幫林初夏這個侄女找工作,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