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初。
京城大雪紛飛。
百姓們已經穿上了厚實的衣服抵御寒冷,但許多讀書人因為有才氣在身,依舊穿著不合時令的衣服。
今早《云京文報》刊登最新前線消息,僅僅是片刻之間,整個京城就開始沸騰了。
“好消息!好消息啊!征南大元帥溫烈屢戰屢勝,擊潰匈奴五十萬大軍,匈奴國被迫割地求和,南方大獲全勝!大獲全勝!”
“好啊!匈奴終于投降了!我們贏了!”
“嘿嘿,匈奴不僅僅是割地求和,還向云國俯首稱臣,簽訂協議每年向我朝進貢,為我朝附屬國家,百年之內不背叛。”
“匈奴國的國君本就是‘王’,而不是‘皇帝’,就算是俯首稱臣,匈奴王依舊還是匈奴王,只不過百年之內都要上供而已,難怪投得那么干脆。”
“吾皇仁慈,不忍生靈涂炭,要換做是我,一定下令像滅了草原一樣,去滅了匈奴國。”
“你不懂,匈奴與草原不一樣,匈奴兵馬只是奪城劫貨,可未曾濫殺無辜,若是我們云國趕盡殺絕,那與昔日草原又有何異?我們是讀書人,不是草莽。”
“說得也對!說得對啊!”
歷經半個月的苦戰,匈奴國終于向云國投降。
這個消息,讓整個云國的士氣空前強盛。
許多讀書人在文壇上發布文章,贊揚泓軒帝的英明決策,以及征南大元帥溫烈的神勇。
南方平定之后,溫烈成了云國人心中的大功臣,大英雄。
匈奴國投了,但蠻族依舊還在北方打仗。
這段時間,蠻族采用了據險地而堅守的策略,與云國玩起了拖延戰術。
北伐元帥于光下令勐攻,前線依舊是傳來捷報連連,殺得蠻軍聞風喪膽。
隨著捷報的傳回,云國軍隊的氣勢越發強盛,相信距離蠻族投降的日子不會太久。
另外一邊。
杜寧在中書閣屬于自己的公堂里收到了國學宮派來的傳書,這封傳書是從圣院寄來的。
傳書的內容是告訴他被圣院選為了三界山的歷練之士,希望杜寧能夠為人族出戰。
同時,還特意備注是受某些人的“善意”推薦。
這種操作,已經是擺明著告訴杜寧那些人的意圖,表面上是舉薦杜寧參與三界山,實際上就是在玩“借刀殺人”的謀略。
圣院的文書發下來了,去不與不去,完全就是讓杜寧自己選擇,哪怕是半圣也不會強求。
在圣院的文書中,還有一本冊子,里面有關于三界山非常重要的情報。
比如三界山內的地形地貌,近百年來妖族與羅剎族參加過三界山修為比較高強的天才,除了大多數以外,杜寧發現妖族與羅剎族就有連續三次或三次以上參加過三界山的天才,誅殺過不少人族的精英,被圣院列為極其危險的對象。
除了資料以外,還有相關的畫像。
每年三界山開啟前,歷練之士必須要記住這些重要信息,關鍵時刻可以避開危險保住性命。
杜寧還看出了圣院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勸自己知難而退,不要去冒那么大的風險,否則九死一生。
這讓杜寧心里感激,圣院的夫子是孔家的衍圣公,能夠向自己透露這么多重要信息的人,肯定也是孔家非常有權力的大學士或者是大儒所為。
他的心里很清楚,自己因為得罪了孔譽,所以孔譽才會千方百計弄死自己,但這并不表示所有的孔家人都會這么做,肯定會有反對的人。
至圣世家血脈繁雜,良莠不齊,不可能都是像孔譽那種心胸狹隘且又目光短淺的貨色。
那些真正為了人族的孔家讀書人,肯定不希望杜寧去冒險,必定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