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的主權(quán)和管理權(quán),都交給教廷,再加上又能出一筆錢,教廷會不動心嗎?”約瑟夫回答道。
這的確是一個相當有可行性的方案,于是拿破侖便將這件事情交給塔列朗,讓他和土耳其人,還有教廷聯(lián)絡,以推動這件事情盡快落實。
這時候,塞利姆三世蘇丹正處在一片恐慌之中。這次大失敗,帶來的最大的問題不僅僅是靠誰才能擋住那些俄國人、這個問題雖然重要,但卻不是最為重要的,最為重要的問題是國內(nèi)該怎么辦。
塞利姆三世蘇丹之所以能頂著國內(nèi)的保守派的不滿,強行推動奧斯曼土耳其的改革,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他的手中有一支忠于他的,支持他的新式軍隊。這支軍隊的人數(shù)雖然遠不如蘇丹親兵,但是在戰(zhàn)斗力上卻遠遠遠超過他們。
那些反對他的改革的保守派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雖然對他的改革非常的不滿,但是卻也不敢公開地反對他的統(tǒng)治,最多不過是靠著陽奉陰違的做法來給他的改革添添亂子罷了。
但是在這一戰(zhàn)之后,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原本用來鎮(zhèn)壓國內(nèi)的這些反對者的依靠,他的新式軍隊,在這一戰(zhàn)中全軍覆沒,如今國內(nèi)的力量對比已經(jīng)完全顛倒了過來。這意味著,如果不能迅速地解決問題,不要說他的改革,甚至就是他自己的性命,都未必能夠保全。在土耳其的歷史上,死于各種非正常原因的蘇丹不要太多。
所以當土耳其駐法國大使通過電報線,將法國人的建議給他的時候,他幾乎毫不猶豫地就表示同意了,只要能迅速地獲得一支能支撐他的地位的軍隊,借一筆債,另外再送出幾個教堂,而且還是異教的教堂,那又算得什么呢?
他立刻回電只是駐法大使,全力推動這件事情,要盡快落實這件事。
很快,在塔列朗的安排下,土耳其駐法大使,和教廷的代表進行了秘密會談,因為雙方都非常的有誠意,所以很快雙方便達成了一致。并草簽了協(xié)議。
接著教廷便將手頭的那兩萬軍隊組織起來,當然出于臉面考慮,他們不好說這是教皇國的軍隊,去救援異教徒的。就宣傳說土耳其用“圣墓大教堂”,以及天主教徒朝圣自由的條件,獲得了在意大利南部招攬雇傭兵的許可。
然后整個的教皇國軍隊,足足兩萬人,便都變成了雇傭兵,并開始準備前往土耳其,以幫助異教徒抗擊正教會的異端。當然,這支軍隊也換了個名字,叫做“南意大利志愿軍”。
塞利姆三世蘇丹的舉動,他在國內(nèi)的敵人自然不會不知道。他們知道如果真的讓塞利姆三世蘇丹陛下得到了這樣的一支軍隊,那么好不容易才向著他們傾斜過來的力量對比就又要發(fā)生變化了……
也就在這時候,在希臘地區(qū),一群人開始利用東正教會的掩護,相互聯(lián)絡,準備發(fā)起一場追求獨立自由的起義。起義首先在伯尼奔尼撒發(fā)生,接著在幾天之內(nèi),希臘地區(qū)發(fā)生多處起義。起義軍襲擊土耳其駐軍和政府機構(gòu),并迅速地控制了希臘近一半的區(qū)域。
為了鎮(zhèn)壓希臘人的起義,塞利姆三世蘇丹不得不將自己身邊剩下的幾千人的新式軍隊派了出去。畢竟希臘距離君士坦丁堡太近了,如果不能盡快將希臘的起義鎮(zhèn)壓下去,任由他們在在那里活躍,那土耳其人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狀態(tài),幾乎就不可能擋得住俄羅斯,保得住君士坦丁堡。
但這個調(diào)動也給了他的反對者一個絕佳的機會。就在新的援軍前往鎮(zhèn)壓希臘人的起義之后不久,在君士坦丁堡就發(fā)生了政變,蘇丹親兵們沖進皇宮,然后塞利姆三世就變成了先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