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地利退出戰爭之后,整個的反法同盟基本上就土崩瓦解了。在奧地利人求和之后,普魯士人立刻跟著表示“我們其實對法國沒有惡意,我們打起來完全是因為誤會。所以大家最好坐下來談談,畢竟,大家都是熱愛和平的?!?
法國此時和普魯士還不接壤,在奧地利不打了之后,除非越過中立國,法國人和普魯士人也沒法打,所以,兩國便也開始和談了。不過也正因為兩國如今其實也沒多少可以打的辦法,所以兩國的談判反而拖延了起來。
普魯士的確愿意退出戰爭但是他要求法國人保證,不會對漢諾威有所行動。但是在法國人看來,漢諾威正是用來威脅英國,并迫使英國退出戰爭的利器。
因為這個時候,統治英國的正是漢諾威王朝,而英國國王同時也是漢諾威選帝侯。雖然在法理上,英國和漢諾威是兩個國家,但是它們卻共用一個國家元首。
一直以來,法國海軍都比不上英國海軍,而在土倫叛亂之后,法國海軍損失慘重,自然更是無法挑戰英國的海權。至于登陸英國之類的事情,那就更是……英吉利海峽雖然不寬,但也不是靠澡盆就可以把一支軍隊送過去的。
因此法國人唯一能干的,也就是在歐洲大陸上打擊英國人的利益了。拿破侖打下北意大利之后,又在整個意大利敲詐勒索了一番,連教皇冕下都沒能逃過他的毒手,其他國家自然都恐懼之極,根本就不敢再和英國人有什么來往。這是對英國的利益的沉重一擊。
此后儒貝爾將軍在占據了萊茵之后,揮師尼德蘭,迫使整個尼德蘭加入法國陣營。而尼德蘭正是英國商品進入歐洲大陸的重要門戶,因此,這又是對英國人的一次打擊。
但是,英國人依舊表現得非常的頭鐵,他們的態度依舊頑固得不識時務。英國人并不反對和平談判,但是他們的條件居然是法國退回原本的國界,但英國在戰爭中趁機奪取的法國的殖民地則不予歸還——這完全就是把法國當成了戰敗國了呀!
因此法國人便只能拿漢諾威來威脅英國了。但是法國一旦真的占領了漢諾威,那就和普魯士接壤了,這顯然對普魯士不利。所以,如今和普魯士的談判也因此而拖延了下來。
當然,普魯士的意見并不足以阻擋法國人對漢諾威動手。就在拿破侖剛離開奧地利不久,法國人便向漢諾威發起了進攻,并且迅速地占領了漢諾威。而普魯士呢,雖然嘴上抗議了幾聲,但是身體卻很誠實的一動都沒敢動。
所以雖然如今還有不少事情還沒有完全解決,但是戰爭事實上卻也已經打不起來了。
如今剩下的沖突就只有一處了,那就是海上。
事實上在法國拿下漢諾威之后,英國的態度倒是微微地松動了一下,原因么其實也簡單,英國在大陸上再也找不到像樣的盟友了,而且,最近因為在歐洲大陸上失去的市場太多,英國的經濟形勢也不太好。
英國人表示能夠承認法國對萊茵地區的控制,但是法國人必須退出漢諾威,而且尼德蘭的獨立一定要有保障,而且歐洲各國,包括法國的市場都能重新對英國開放。
如果僅僅是這些,這個條件其實也不是不能討論。但是在法國,這個方案卻遭到了軍隊系統的反對。
明面上的理由當然是“我們打下來的地方,怎么能輕而易舉的就送出去?”但更深的原因卻是,對某些人來說,海上的沖突繼續持續一段時間對他們更有利。
英國人依靠著優勢的海軍,努力的封鎖著法國的外貿航線,當然為了避免打擊面太大,它對一些中立國船只還是手下留情了的,但是法國的船只在各條航線上確實是遭到了英國人的毫不留情的打擊。
但是有一種法國船只卻是不會受到打擊的,那就是飛剪船。憑借著遠高于英國人的戰艦的速度,這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