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歷史上不同的是,拿破侖并沒有遠征埃及,所以自然也就沒有發生絮歇站隊錯誤,導致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被拿破侖冷落的事情。在這個時空里,直到現在,絮歇還是拿破侖的好朋友之一。
“應該沒問題。”絮歇簡單的回答道,“除了前面的那道網子,我這里不會暴露出更多的東西。”
“那好,那這邊就交給你了。我再到那邊去看看。”拿破侖說完,便帶上幾個人,離開了絮歇負責的防御段,往繆拉的部隊那邊去了。
在事先的安排中,當絮歇挫敗了俄軍的進攻之后,如果俄軍在后退的時候,出現了亂象的話,繆拉的騎兵就可以趁機發起反沖擊。
對于絮歇能不能擋住敵人的進攻,拿破侖一點都不擔心,對于繆拉發起沖擊之后的表現,拿破侖也一點都不擔心,但是對于繆拉能不能正確的判斷是否應該出擊,以及何時出擊,拿破侖卻沒有太多的信心。所以,拿破侖覺得自己最好還是到繆拉那邊去看看比較好。
就在拿破侖離開了絮歇的陣地之后不久,俄國人的散兵便走進了法國人的步槍射程。而法軍士兵也已經進入了戰壕,開始向著繼續逼近的俄軍開槍射擊了。
一開始中槍倒地的伊萬并不多,因為在這個距離上,即使是米尼步槍,命中率也高不到哪里去。但是隨著他們距離法軍戰壕越來越近,法軍的射擊的命中率也越來越高,倒下的伊萬也越來越多。
但是伊萬們依舊堅定的向前逼近。這樣的傷亡,還不足以讓這支一直都在勝利的軍隊后退。然后,他們就走進了法軍的雷區。
法軍現在的地雷也已經又有了新的技術進步,當然這個技術進步被拿破侖鄙薄為“充滿了阿巴貢的臭氣”(莫里哀喜劇《慳吝人》的主角,在法國,他的名字就是吝嗇鬼的代名詞),因為約瑟夫的這個改進,最大的目的是——省錢。
為了節省材料,新的地雷變小了很多。甚至于約瑟夫還一度試圖用上釉的粗陶來代替鑄鐵。只是在實驗后證明,用這個節省的成本還不夠運輸中的損耗之后,才做了罷。但是約瑟夫還是把鑄鐵的使用量一口氣減小到了原來的三分之一。
不但鑄鐵的使用了減少了,炸藥的使用量也大大的減少了,隨著炸藥生產技術的提高,炸藥的威力的波動越來越小,如今的每一枚地雷中往往都只有幾克的炸藥了。
對此約瑟夫的說法是“就我們在愛爾蘭和波蘭獲得的數據來看,一枚地雷,哪怕是裝藥很多的地雷,平均下來,能夠炸翻幾個敵軍的幾率也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除了某些特殊的用途,將地雷的威力做得太大,純屬浪費。”
然后拿破侖自然反駁說,他的地雷的那點威力,就是一個人都炸不死。于是“阿巴貢”回答道“為什么要炸死?炸斷他們一只腳不就夠了嗎?反正這樣的傷兵也不可能再戰斗了。但他們的傷勢也不是肯定會死,敵軍也不太好直接給他們一個痛快。還得養著他們,還得讓其他士兵看到他們的樣子掉士氣。嗯,拿破侖,你上次說過,士兵們其實并不怕看到戰友的尸體,很多時候,那都會激發他們的復仇的斗志;但是沒事最好不要讓士兵們看到傷兵,那個對士氣的打擊比尸體還大。
當然,敵軍強行給他們一個痛快,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那樣做的后果,你肯定也知道。”
“那要是敵軍敗退,這些傷兵落在我們手中了呢?”
“笨蛋!那我們可以寬宏大度的將俘虜歸還給他們呀,他們難道還能不要嗎?”
于是拿破侖就被說服了,但是私下里,他對手下的將領們說“你們不要叫這個東西為‘波拿巴馬鈴薯’了,應該叫它‘阿巴貢馬鈴薯’。對,這東西上面,滿滿的都是阿巴貢的臭氣。”
“阿巴貢的臭氣”歸“臭氣”,但是這么一搞,地雷的成本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