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的份額;另一方面,他秘密派遣心腹探聽四方消息,試圖揭開神跡背后的真相。
是真神還是邪神,是人還是妖,總得有個說法。
之后的時間里,夏青黛再沒有在十八世紀的定海現身過。不過她又給小人們投喂了一顆大白菜,還降了兩場細雨。
自打離開浮翠山莊老本營,她體內的信仰之力就沒有像今日這般充沛過,到底還是華夏人多力量大呀。
英國使團的船只在定海停留兩天后,船上被總兵馬瑀插上幾根寫著“英吉利貢使”的彩旗,然后再次啟航趕路。
下一站的目標是天津大沽港,這是清朝人給他們選定的進京路線,他們自己沒得選。
船隊在海上漂泊的日子里,夏青黛就安安心心地在師父身邊跟師抄方,一點都不浪費時間。
7月下旬,經過種種坎坷,船隊終于來到天津大沽港。
跟上一次的定海不同,這次大沽港的人們對他們的到來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密密麻麻的圍觀老百姓且不去說,不僅有大清軍兵列隊歡迎,他們還收到了大量的見面禮。
其中包括豬羊牛等家畜,還有雞鴨鵝等家禽。更有綾羅綢緞、金銀財寶不計其數,以至于船隊隨行的大貨船都險些裝不下。
使團主使馬戛爾尼后來還在日記里這么寫:“由于大清朝官員送來的牲畜太多,導致很多在路上就被擠死了。
大家只好把死掉的動物扔進海里,結果就發生了可怕的一幕。
原本在岸上歡迎我們的老百姓,一個個跟打了雞血一樣紛紛跳下海,去爭搶那些死去的動物尸體,任憑大清官員如何呵斥也沒用。”
跟主使馬戛爾尼記錄大清老百姓的窮酸樣角度不一樣,副使斯當東的日記本里,則記載著大清官員們的奢靡享樂生活。什么一天五頓飯,頓頓有葷腥之類,那都是小意思了。
對夏青黛而言,大清官員們的貪腐奢靡她尚能忍受,老百姓們追著英國使團的船,撿他們殘羹冷炙才叫她難受。
老百姓都過成這樣了,官員們對于英國人倒是慷慨大方。
但因為馬上要見乾隆了,她并沒有做太多事情,暫且忍耐,以免節外生枝。
自從見識過大清的縣衙后,夏青黛就覺得自己還是要稍微低調些,謀定而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