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甲人一直是幸存者最大的依靠,他們是復興軍的主力,紀律嚴明,戰斗強悍。有他們在的地方,讓人無比安心。
至于犬馬人,更像一個傳說。
他們居無定所,行蹤飄渺。
仿佛飄蕩的幽靈,常常出現在最讓人意想不到,也是最危險的地方。
直至今日,對他們的描述,依然真假參半。人們穿鑿附會,將許多靈異的,或詭異的事,套在他們身上,更令民眾難以看清他們的面目。
當然,這是個很好的題材,無論是寫小說,或是拍電影……”
——節選張秋楓《譚弘明回憶錄》
山上很熱鬧。
大家熱衷于在山洞外面,搭建庇護所。
原先張文書只是帶著孩子,半是游戲,半是鍛煉,去做這件事。后來許多成年人也跟著,搭建自己的庇護所。
大約是冬日飄雪,無所事事,總想找點活干吧。
新文村的村民,被村長催促著,適應了干活的節奏。一旦閑下來,還真的有點不知所措。
這段時間,躺在自己的小窩里高臥,是沒人管的。
外面實在太冷了。
縮在山洞連廊的小窩里,大睡特睡,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真的睡不著。
許多人在心里跟自己說,明天不干活,好好睡一覺,一直睡到下午。
可惜事與愿違,依然會在上午準時醒來。
然后翻來覆去,無法再入眠。
那就起來折騰吧。
哆哆嗦嗦,拿著各種工具,在大雪的地里,搞各種各樣的庇護所。臉和手凍的通紅,不時要撣一撣身上的積雪。
不過現場歡聲笑語,大家的精神狀態極好。
最簡單的,是像張文書那樣,尋個草堆,挖空了躲進去。
可惜數量有限。
倒是有人尋到了玉米秸稈的草堆。
玉米秸稈的草堆,與小麥秸稈的草堆,以及水稻秸稈的草堆,形狀是不一樣的。后兩者的秸稈是平放著,一層一層往上摞。玉米秸稈是豎著的,圍在一起,下面大,上面小,很像個小房子。
農村的孩子,小時候捉迷藏,很喜歡躲在里面。
村民們于是就向玉米秸稈的草堆下手了。
從側面挖個洞,鉆進去。
草堆內部,還存放了別的東西。
底下鋪了厚厚的玉米瓤。
玉米瓤是剝了玉米的玉米棒,光禿禿的,曬干了存儲在草堆里,也是當燃料用的。人躺在上面,稍微有點硌,不過隔絕了地面的寒氣,還算暖和。
除了這種簡單的庇護所。
還有人堆了雪房子,用冰雪造的房子,看著都冷冰冰的。
沒什么經驗,塌了好幾次。
最后造成了,大家進去躺了躺,感覺也還好,并不如想象中那樣寒冷。
有人用枯木的框架,搭了庇護所。
倒下的樹木,斜橫在叢林里。沿著它的軀干,挨著釘下木棍,當做墻壁。然后圍上藤蔓,覆蓋上落葉,就成了矮矮的,小小的庇護所。
人躲在里面,燃著篝火,確實別有一番滋味。
也有人在樹上蓋房子的。
尋了相鄰的幾棵樹,用繩子捆綁,橫上幾根木棍。以此為基礎,漸漸加固,漸漸搭建。最后成了一個懸空的,搭在幾棵樹中間的小房子。
待在上面,倒是可以躲避野獸。
眾人仿佛變成了孩童。
興高采烈,熱情無比地搭建庇護所。
所以那些在山下執勤的人,來到山上的時候,往往大吃一驚。周遭除了各種各樣的雪人,以及五花八門的庇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