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的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群臣們如同被風吹動的樹梢,議論聲此起彼伏。
自從齊國由一位女帝瑤初光繼承大統以來,西周的朝臣們便開始了各種揣測和算計。
“陛下,齊國連年征戰,國庫必定空虛不堪,此時正是我們出擊的最佳時機!”一位滿臉絡腮胡的大臣激動地說道。
“不僅如此,聽說那位女帝弒父殺兄,人心惶惶,齊國內部定是怨聲載道,我們怎能放過這樣的機會?”另一位身材瘦削的大臣附和著,眼中閃爍著貪婪的光芒。
西周皇帝端坐在龍椅之上,他的目光掃過群臣,最終停留在傅鴻煊身上。
傅鴻煊一向主張與大齊和平相處,此刻卻顯得有些孤立。
傅鴻煊站了出來,堅持自己的觀點:“臣依然認為,與大齊和平相處才是明智之舉。”
皇帝的目光又轉向了相爺,這位老謀深算的相爺:“直接開戰固然痛快,但畢竟不占理,且我們對齊國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
“不如先派遣使者出使齊國,探明虛實。若能不動一兵一卒,換取利益,豈不美哉?至于是否開戰,我們可以再作長遠打算。”
相爺的話讓朝堂上的氣氛稍微緩和了一些,就連傅鴻煊也沒有再發表異議。
皇帝微微點頭,似乎對相爺的提議頗為滿意。
然而,當使臣帶回了瑤初光狂言一個月就能踏平西周的消息后。
西周皇帝怒火中燒,幾乎要立刻下令發兵。
傅鴻煊的眉頭緊鎖,他意識到了其中的蹊蹺:“陛下,如果齊國真的國庫空虛,此時激怒西周對大齊絕無好處。”
“瑤初光此舉必有深意,她必定有所準備。大齊可能無法打持久戰,所以她的后手必定是迅速而致命的。她之所以要激怒我們,恐怕就是為了引誘我們進入她的陷阱。”
“傅大人,您這是怎么了?難道連一個女流之輩都讓您如此膽怯嗎?”一位年輕的大臣譏諷道,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輕蔑。
“是啊,傅大人,您可是我們西周的棟梁之才,怎可如此軟弱?”另一位大臣附和著,他的語氣中透露出不耐煩。
皇帝的目光如同冬日里的寒冰,凝視著站在群臣之前的傅鴻煊。
傅鴻煊的身影挺拔,他的臉上沒有任何畏懼之色,即便面對的是皇帝的猜疑和不滿。
“傅鴻煊,你一再反對朕的決定,究竟是何居心?”皇帝的聲音冷漠而嚴厲,每一個字都像是一把利劍,直指傅鴻煊的心臟。
傅鴻煊抬起頭,直視著皇帝:“陛下,臣所為皆是出于對國家和百姓的考慮。戰爭一旦爆發,受苦的將是無辜的百姓。”
皇帝的眼中閃過一絲不耐,他的手指輕輕敲打著龍椅的扶手,每一次敲擊都似乎在加重他內心的怒火。
傅鴻煊手握重兵讓皇帝感到了威脅,民間關于傅鴻煊的傳言更是讓他心生芥蒂。
那些“只知傅鴻煊,不知皇帝”的流言蜚語,如同鋒利的刀刃,刺痛了他的自尊。
他開始懷疑這位大臣是否懷有二心,齊帝的下場更是給他敲響了警鐘。
有道奏折指控傅鴻煊通敵叛國,聲稱齊國女帝瑤初光曾逃至西周邊關,而那時傅鴻煊恰好在那里。
奏折中暗示兩人早已暗通曲款,傅鴻煊之所以一直反對出兵,是因為他與瑤初光勾結,意圖等到齊國恢復元氣,然后借齊國之力反攻西周。
皇帝讀完奏折,心中的疑云頓時消散,一切的疑點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皇帝:“朕聽聞,齊國女帝瑤初光曾在邊關與你有過接觸,你們之間究竟有何交易?”
傅鴻煊的面容依舊冷靜,他回答道:“陛下,臣與瑤初光并無任何私交,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