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臺山顯通寺的故事與傳說
五臺山,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來便是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在這片神圣的土地上,有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古剎——顯通寺。顯通寺不僅以其宏偉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于世,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傳說。
## 顯通寺的創建與變遷
顯通寺,位于五臺山中心區臺懷鎮中央,是五臺山寺廟群中最大、最早的一座寺廟。它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相傳,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醒來后詢問大臣,太史官稟報說西方有圣人,其教法千年后將傳入東土。于是,漢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秦景等人前往西域求法。使者們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得到佛經、佛像,并巧遇天竺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這二位高僧被邀請至中國講經授法,他們與使者們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歷經千辛萬苦,最終于永平十年十二月抵達洛陽。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建造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
同年,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法眼識圣地,看中這里的風水,奏明漢明帝在此地破土建廟。由于五臺山的地形與印度的靈鷲峰相似,且山中已有阿育王所置的佛舍利塔,二人決定在靈鷲峰腳下建寺。寺院落成后,初名大孚靈鷲寺。此后,經過北魏、唐、明、清等朝代的多次重修和擴建,寺院規模逐漸擴大,布局也更加嚴謹。至清代康熙二十六年,寺院正式更名為大顯通寺,沿用至今。
## 鐘樓建在外與山門斜著開
顯通寺有四大奇觀,其中“鐘樓建在外”和“山門斜著開”尤為引人注目。一般寺院的鐘樓都建在寺內,但顯通寺的鐘樓卻偏偏建在了外面。這背后有著一段歷史故事。明朝萬歷年間,萬歷皇帝為了給母親慈圣皇太后祈福延壽,將塔院寺從顯通寺中獨立出去,并建成了現在的大塔院寺。由于塔院寺的位置靠前,顯通寺前面的牌樓、山門、鐘鼓樓等建筑便歸了塔院寺。為了彌補這一變化,顯通寺只好另辟道路,重開山門,并在新開辟的道路上修建了木牌樓和這座大鐘樓。這座鐘樓不僅是顯通寺的標志性建筑,還是全山的總鐘樓,具有號令全山的作用。
而顯通寺的山門則是向東南方向斜著開的,這也是四大奇觀之一。這同樣是因為塔院寺獨立出去后,顯通寺沒有了山門。原打算將第一重大殿觀音殿改成山門,但由于空間狹窄,無法容納一座大寺的山門,只好選擇東南這個比較吉利的方向重開山門,形成了“山門斜著開”的現狀。
## 豐富的殿堂與佛像
顯通寺內殿堂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七座大殿: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藏經殿。觀音殿內供奉三尊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和普賢菩薩,因此也被稱為三大士殿。大文殊殿內供奉著大小七尊文殊菩薩塑像,正中是大智文殊,騎著一頭威武的猛獅。大雄寶殿則是顯通寺的主殿,正中供奉著橫三世佛,后面為三大士,兩側為十八羅漢。殿內佛像高大,金碧輝煌,是五臺山舉行重大法事活動的主要場所。
無量殿是顯通寺內的一座獨特建筑,又名“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七處講經九次之意。該殿四周沒有檐柱,系純磚所造,結構奇特,宏偉壯觀。殿內供奉銅質盧舍那佛一尊,高兩丈余,佛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 傳說與故事
顯通寺不僅歷史悠久,還流傳著許多傳說和故事。其中,關于銅殿的傳說尤為動人。相傳,明朝穆宗駕崩前后,少主年幼無知,皇親李良發動宮廷政變,將娘娘李彥妃與少主打入冷宮。后來,少主在兩位賢臣的幫助下逃脫,并最終登基為萬歷皇帝。為了感謝母恩,他決定在五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