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十八陵之一的“端陵”,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武宗李炎的陵寢,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大程鎮桃溝村東北。以下是對端陵的詳細介紹:
### 一、地理位置與規模
* **地理位置**:端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大程鎮桃溝村東北,距離縣城東北約17公里。
* **規模**:端陵積土為冢,封域20公里,陵園形制與獻陵略同,平面略呈方形,東西540米,南北593米,占地約32萬平方米。
### 二、歷史沿革
* **建造時間**:唐武宗李炎于會昌六年(846年)在京師長安的大明宮崩逝,年僅三十三歲。同年八月,唐宣宗李忱將其安葬于端陵。
* **保護情況**:
* 1956年8月6日,端陵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1年6月25日,包含端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19年4月24日,包含端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 三、建筑格局
* **陵園形制**:端陵陵園為夯筑城垣,平面略呈方形,四面各辟一門,以四神命名(青龍門、白虎門、朱雀門、玄武門),門外各置石獅1對,筑闕臺1對。城垣四隅建角樓。
* **神道**:朱雀門(南神門)外設神道,長248米,其南端筑乳臺1對;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鴕鳥、仗馬、翁仲等。
* **封土**:夯筑封土居陵園中央,呈覆斗形,底邊東西長58米,南北長60米,高約15米。
### 四、文物遺存
* **石刻**:端陵原有石刻眾多,但現存石刻已有所減少。主要包括:
* 東門外、南門外、西門外各存石獅1對。
* 北門外有控馬者石刻1件。
* 神道兩側從南至北尚有石柱1對、翼馬1對、鴕鳥1件、仗馬2件、石人4尊(部分缺頭),以及石人基座3件。這些石刻多程度不同地殘損。
### 五、旅游信息
* **開放時間**:端陵全年24小時免費開放。
* **交通方式**:由于端陵沒有直達車輛,游客需自駕或包車、租車前往。
端陵作為唐代帝陵之一,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也是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其獨特的建筑格局和豐富的文物遺存,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 唐武宗李炎的歷史故事與傳說
## 一、人物背景
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原名李瀍,是唐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廟號武宗,謚號至道昭肅孝皇帝。他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五子,唐文宗李昂的異母弟。李炎于長慶元年(821年)被封為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在唐文宗去世后即位,次年改元會昌。
## 二、即位之路
李炎原本與皇位無緣,但命運多舛,前任太子接連去世,使得他最終被扶上皇帝之位。開成五年(840年),唐文宗病重,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玨等奉太子李成美監國,但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和魚弘志以太子年幼多病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最終將李炎立為皇太弟,并在文宗駕崩后即位。
## 三、會昌中興
### 政治改革
李炎即位后,迅速展開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他貶逐了牛黨成員,重用李德裕為相,形成了李黨獨掌朝柄的